阳泉非遗大师建言献策 想方设法让非遗“活”起来

24.06.2017  16:24

6月10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主题活动在阳泉郊区桃林沟村的桃河民俗文化园举行。来自阳泉各行业的非遗大师建言献策,想方设法让非遗“”起来。

在挖掘中保护

翻开阳泉的文化史册,积淀着悠久历史、散发着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名胜古迹、特色艺术和特色小吃令人心驰神往。这些优秀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影响力和群众参与面也日趋广泛。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和保护的主要单位,阳泉市群艺馆开展了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拍摄项目图片、举行成果展览等一系列活动,每年都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下乡驻村,走访民间艺人和文化团体,挖掘传统文化技艺。第三批32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中的6项医药类非遗中,就有5项是他们走访、普查后挖掘出来的。

在活动中,一位游客来到阳泉河下冯氏正骨展示台前感谢:“师傅,您手法真不错,我这颈椎感觉好些了。”“你们年轻人久坐不动,腰椎、颈椎损伤较大,建议你抽空多运动运动。”送走游客,冯氏正骨第二代传承人冯幸村对记者说:“非遗不是一张纸、一个牌子,而是经过传承发展,‘活’在我们生活中的实践。这种实践遵循自然规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并能给人们带来愉悦。

去年9月,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0日是调整后的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于名字的调整,平定紫砂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文泽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增加‘自然’两个字显得非遗保护传承的内容更加全面,在突出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加注重崇尚自然,使得我们传承人在保护发展传统技艺时,避免一味追求商业化、功利化,让‘非遗’能够以淳朴的面孔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非遗项目展演中,杨氏太极拳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表演结束,阳泉市太极拳协会会长王仲文说:“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濒临失传,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到了阳泉,传授太极拳。我们一边挖掘一边保护,如今,阳泉太极拳已经有上万人的队伍了。”王仲文口中的挖掘和保护,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阳泉市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达到4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达到20项,市级非遗代表项目达到11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6项;省级传承人22名,市级传承人126名。

在保护中传承发展

瓦花是传统房屋包括宫殿、衙署、寺院等建筑物上的装饰物,称“六兽”。其中包括龙吻、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展板上关于瓦花的介绍吸引了人们驻足阅读。

瓦花制作技艺是这次挂牌的市级第三批32项非遗名录项目之一,保护单位是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北舁村村委会。

阳泉市非遗保护工作部负责人马占飞介绍,北舁村是古今交通要道。该村历史文化深厚,瓦花制作业兴起年代无考。村中大佛寺兴建于明成化年间,大殿、配殿、钟楼上的瓦花至今依然风姿挺拔,经受住了岁月风雨的洗礼。近年来,北舁村村委会多次修缮大佛寺,使得大佛寺在保留古有原貌的基础上,将瓦花作品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制作瓦花手艺传至现今,瓦花艺人郭永寿1984年捏的瓦花,与明代作品相比毫不逊色,说明了传承的正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既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又对传承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近年来,阳泉市群艺馆一直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为非遗项目传承人和艺术工作者开辟出了多间工作室,为他们搭建了平台。同时还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工作人员赴外地考察学习。

平定紫砂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文泽说:“我们现在已经告别小作坊,在平定县冶西镇苇池村找到了适合扩大规模的地方。我的两名徒弟也在浙江宜兴学习。2012年,我师承平定县紫砂老艺人张宝珠,学会了炉均釉紫砂制作工艺,恢复了平定紫砂烧制技艺。”由于喜欢收藏和画漫画,张文泽一直在尝试创新与发展,他将二十四节气与紫砂产品融为一体,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如今,平定冠山连翘茶(延年翘)传统制作技艺、盂县桃仁月饼、平定紫砂制作传统技艺,阳泉河下冯氏正骨等11项传统技艺进入了省文化厅公示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这无疑进一步助推了阳泉的非遗保护工作。

传承人一直在努力,推动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也从未放慢脚步。为了宣传非遗文化保护,阳泉每年都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向广大群众现场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展出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同时,还组织当地的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到外地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系列活动,将阳泉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珍贵文化遗产推向全国,让非遗“”起来,最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