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教坛三剑客”:青春豪情赴雪域 责任信念留守高原

17.12.2014  13:08

  原标题 [“高原教坛三剑客”:青春豪情赴雪域 责任信念留守高原]

“高原教坛三剑客闫俊良(左)、徐建旺(中)、岳刚(右)。闫俊良供图

  青春豪情:“真的没那么伟岸高尚”

  “不不不,真的没那么伟岸高尚。”电话那头,“三剑客”回忆起十二年前进藏支教的缘由,他们拒绝用“崇高”来描述进藏的决定,他们说,“来到这里,只是普通热血青年平凡的选择。”

  “偶然从电视里看到,这里的蓝天白云纯净得让人心动,从那时起,有了去西藏的强烈愿望。”“一直觉得西藏特别神秘,当毕业后有机会到西藏参加支教时,我先后写了两三次志愿书。”“想到西藏教书,实现人生价值,年轻人嘛,就应该到处走走。”

  徐建旺感慨,那时候对于西藏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年轻人骨子里的冲劲让他对于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产生了无限的向往。闫俊良回忆,写了两三次志愿书 后,终于成功被选拔,“很高兴,连着好几天泡在图书馆里查阅相关资料”,关于西藏的民族习惯、地理环境,闫俊良提前做了知识储备。

  三人一同被分配到了日喀则南木林中学。一起踏上列车,辗转几天,从保定来到成都,从成都前往拉萨,再由拉萨去到日喀则。高原反应比预期还要严重, “严峻的考验从进藏途中就开始,头疼得要裂开,全身冒汗,心慌气短,恶心想吐。”闫俊良回忆,三人抵达日喀则后,难受得吃不下饭,几个壮小伙走一步歇一 步,爬上三楼竟用了20分钟。

  尽管如此,坐在去往南木林的大卡车上,徐建旺、闫俊良、岳刚三人对未来还是充满无限向往。“8月份的西藏正值雨季,蓝天依旧,云朵下面下着雨,云朵 上方的山顶都是雪”,“三剑客”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在卡车后箱里感叹神秘西藏的纯净与美丽。一身豪情壮志,他们预感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生的意义将会变 得更不一样。

徐建旺与学生在一起。闫俊良供图

  克服困难:“与教育一同进步成长”

  然而,2002年的西藏,不仅仅只有纯净的蓝天白云。“初到南木林时,县城的荒凉令我们震撼。”岳刚告诉记者,“吃住行”成了当时生活最大的考验。

  当时他们的住地在与学校有一河之隔的废弃车队,院里杂草丛生,只有两排土坯房,屋内五六平方米,两人一间,摆了床铺和炊具后就拥挤不堪。外屋顶压的 是树枝和茅草,内屋顶用木条编扎,老鼠是常客。一到雨天,房顶漏水,要把锅碗瓢盆都用来接水。南木林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北岸,春季大风频发,风起时,宿舍 似乎要被连根拔起……

  他们的工作地点在湘河对面的中学,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铁索桥成了他们每天往返的必经之路。桥长几十米,以铁索为骨,桥面铺着厚木板。刚开始时他们 都有些害怕,尤其夏季涨水后,河水与桥板离得很近,如果再有风,会让人头晕目眩。后来他们习惯了,有时为了赶时间,甚至会小跑过去。

  这里物资匮乏,很多日用品都得去日喀则地区买,由于交通不便,70公里的路程往返至少要两天,横渡雅鲁藏布江还得乘坐渡船,“在南木林,几乎买不到 新鲜的蔬菜。” 做饭烧牛粪,“三剑客”中的老大徐建旺每天清晨都自告奋勇烟气腾腾生炉子。吃水要到湘河里打,一开始用水桶提,后来徐建旺自己动手做了根 扁担,一用就是好几年。冬天湘河会结一尺厚的冰,担水先得找块石头砸冰窟窿,有时一砸就是半小时。

  “条件苦了点,但是大家很快适应了过来。生活上互相扶持,教学上你追我赶。”闫俊良为了尽快进入角色,课外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做他们的朋友。得知顿珠加布和曼拉普琼家庭困难时,他就带着他俩去日喀则市买了衣服和书包。

  徐建旺的数学课不仅讲得清楚,而且富有激情。刚走上讲台时,他的方言给本来普通话就不好的藏区孩子们增加了听课难度。徐建旺苦练普通话,还狠学藏语,凭着一股子拼劲成为全校最优秀的数学教师。

  岳刚班上的格桑央吉是个成绩较差、上课时总低着头的女孩。初三刚开学,她出乎意料地找到岳刚说:“老师,我不想去职校,您帮帮我吧!”在岳刚的鼓励下,她的成绩很快有了提高。后来,岳刚坚持给她和另一名学生补课,半年后,格桑央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

  刚到南木林的前三年,这里还没通上电。晚上的时候,全国各地一起到这里来支教十几位青年经常聚在一起,“年轻人,谈谈各自的家乡,谈谈自己理想中的对象,互相吹吹牛……”闫俊良回忆道,在一起克服困难的时光里,大家一起互相鼓励,不曾有谁说过后悔与放弃。

  12年过去了,南木林的初中学校从一间变成了两间,学生总数由当时的600多名发展到现在已有4000多名,教师队伍也由原来的四五十名变成了现在 的三百多名,“在南木林任教的藏族老师越来越多”,闫俊良说,“国家近几年大力扶持西藏教育发展,现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见证了西藏教育的发展,我们也一同在进步成长。”

闫俊良与学生在一起。闫俊良供图

  责任信念:“永远扎根雪域他乡”

  爱情,让志同道合的支教者们把根在青藏高原扎得更稳、更深。无独有偶,“三剑客”们都将爱情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爱人,都是同样坚守在南木林 的支教老师。为了好好开展工作,“三剑客”又无一例外地把各自的孩子送回老家抚养,“平时与爱人都忙于工作,并且担心孩子受不了高原气候,只能忍痛送回老 家。”

  闫俊良的儿子已8岁,在老家读一年级。闫俊良既难过又无奈,“一年才回家一两次,孩子现在有点认生,叫‘爸爸妈妈’都有点不自然。”儿子逐渐变得内向,自己也不能好好地照顾到远方的父母,“忠孝两难全”,闫俊良内心充满自责。

  岳刚的女儿刚刚三岁半,“我知道隔代教育不好,但是迫不得已还是得把她送回老家给老人看管。”岳刚和妻子每次放假回家,孩子都一遍又一遍喊爸爸妈妈,问她为什么,年幼女儿的回答让他们无比心酸:“因为平时喊不到,你们回来了要喊个够。”

  “一个都没走,全部留在了西藏。”徐建旺细数保定学院这些年进藏支教的13位老师,全都选择继续留守高原。

  在这里,有很多东西是割舍不下的。闫俊良说,南木林环境虽荒凉,但是人情格外温暖。当地的藏族同事非常热情,生活中相互关心,“记得刚来那会儿,有 个同事家里的小孩过生日,他马上把我们都邀请去做客。”“学生对老师非常尊敬,下课期间,又把我们当大哥哥来对待,经常拿着足球去找我们玩。”闫俊良感 慨,这里的各种人际情感,如西藏的蓝天白云一样纯净,令人感动。

  “西藏的教育无论发展多快,终究无法与内地相比。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岳刚说,“我时常教育孩子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仅仅是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一定要有国家意识。”传播知识,也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贡献微薄的力量。

  “十余年的光阴,已把我们和藏族孩子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十余年的日落晨昏,让我们成为雪域高原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着别样的幸福。”“我愿永远扎根雪域他乡。”(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卢冠琼)

原文链接: http://pinglun.youth.cn/zt/dmyh/jra/201412/t20141212_6241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