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水患消 太原市筑牢城市防汛安全堤坝
朝北东巷、玉园路、上庄街等路段,在今年雨季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水,为此,市政部门对这3条街巷实施了改造,仅收集雨水的进水井便增加了41座。
未雨绸缪,人勤水退。近年来,太原城市防汛理念的变化,让这座城市防汛工作更加主动,“安全堤坝”筑得更加牢固。
在“防”字上下功夫
防汛工作关键在防。
“完成治理的‘九河’,已成为太原最大的雨污分流工程,对城市防汛意义重大。”市城乡管理局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于文哲表示。在提升防汛标准的同时,“九河”两侧敷设雨污水管线326公里,相当于太原至北京距离的三分之二。
完成“九河”治理后,太原的雨污分流改造一直未停歇。2020年、2021年两年时间,我市完成雨污分流改造任务229.4公里——雨污分流工程的实施,既解决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汾河而影响汾河水质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量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冲击污水处理厂,进而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的隐患。
雨污分流“线”上的改造不停步,易积水点这一“点”上的治理也不敢松懈。“每年我们都会摸排易积水点情况,分析积水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市城乡管理局市政管理科科长陈居红介绍,“对于局部性问题,通过增加进水井数量、敷设连管(支管收集雨水,主管排出雨水,连管则用于连接主管和支管)、更换老旧管网等方式进行治理;对于系统性问题,在积极推进系统完善的基础上,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2020年、2021年,市城乡管理局完成易涝点改造24个,今年继续对14处易涝点进行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治7处,其余7处正在进行中。实施改造后,附近路段积水面积、深度都明显减少,退水速度显著提高,“逢大雨必淹”成为历史。
为了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能力,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城市排水管理中心每年都会对排水设施进行周期性集中清掏和疏浚,确保城市排水管涵畅通无阻,调节池、缓洪池确保容量。今年春季,仅市政管网中清掏出的淤泥,便达到9549立方米。
在“智”字上做文章
双塔宾馆前路面发现空洞,深约3米、面积约8平方米……7月25日夜,市政抢险人员连续奋战6个多小时,填埋了这个空洞。空洞是市政检测人员在雨后巡查发现的——每次降雨过后,他们都会对重点道路排水设施进行排查,对受降雨影响造成的井具堵塞、管网淤堵、路面下沉、塌陷等各类设施病害和安全隐患展开维护抢修,对人口密集场所进行漏电测量,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置各类问题。
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在防汛工作中大显身手。“不要再往前走了,前面有积水。”细心的市民发现,城市道路积水一旦达到预警水位,积水点附近便会有高音喇叭提前发布提醒。该高音喇叭传出的高分贝语音警示,可以确保坐在车内的驾驶员清晰地听到。目前,城管部门在全市300余处低洼路段实现水位自动检测预警、积水点语音警示、视频远传等功能,在太原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可实现统一监控调度。
通过对桥梁下穿通道及易积水点安装积水监控系统,以及在排水检查井内安装防坠网等措施,城管部门对易涝区域管理的科学性大大提高,也降低了城市内涝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干”字上见实效
今年7月,大黑水河泵站投入使用。在7月2日的强降雨中,该泵站每小时抽排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使城市西北部的防汛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市城市排水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该中心新接收泵站19座,全市泵站提升能力达到了180万立方米每小时。除了新投入使用的泵站,抽排机械也在不断“扩军”:从最初使用的流量每小时360立方米的自吸式拖泵,变为现在使用的每小时流量可达1000至3000立方米的“龙吸水”泵车,应急抽排能力显著提升。
大雨天,在城市下穿通道、快速路、易积水点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设防地段,都可以看到市政工人忙碌的身影——不分昼夜巡视发现设施运行隐患、抽排积水、疏导交通、打捞排水口漂浮物、应急维护受灾设施,等等。而城市排水管理部门则根据水位及时开启水泵,保障路面积水及时排退,做到水不退尽,人机不停歇;对化工排洪渠、北张退水渠等预警区域,设置警戒线,用沙袋设置围堰,全面保障市政池渠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照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雨中积水地点蹲守,一旦发现积水没过配电箱,就做好应急断电……鲜艳的“橘红”在大雨中闪烁,满身泥浆的“迷彩”在大街小巷穿梭,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一道风景。
东西山地区硬化面积越来越大,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我市城市防汛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太原城管人看来,城市防汛是一项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筑牢“安全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