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下的汗水与责任 冲锋在防控一线的“铿锵玫瑰”
图为正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胡燕华。 (受访者提供)
通过电话采访胡燕华,先后用了3天。前两次,都因为她接到突发任务导致采访中断。现在的她,正驻守在隔离酒店,为疫情中发现的密切接触者提供医护服务。这已经是胡燕华第六次驻守隔离酒店。37岁的她,是老军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士。两年来,在日常工作外,她冲锋在疫情防控一线,因爱岗奉献,被太原市护理学会评为“抗疫天使”。
虽未谋面,但电话那端,胡燕华语气谦逊,话中含笑。正是因为这份亲切的特质,每次参与隔离酒店医护服务,她总是能迅速获得接受医学观察者的信任。
“我很担心自己感染了新冠,两天来,吃不下、睡不着……”一天清晨,胡燕华收到一名中年女性发来的信息,对方刚住进酒店两天,正在接受医学观察。因为担心曾经与确诊病例近距离接触,她有些焦虑。
“其实你和对方相隔距离比较远,感染几率并不高。现在之所以接受医学观察,更重要的是为了排除可能性。咱们已经做了核酸,结果是阴性,现在更应该放松心情……”胡燕华从医学和心理角度,耐心抚慰。
第二天,对方开心地发来微信说,两人沟通后的当晚,她休息得非常好。
“把人憋死了!”按下葫芦浮起瓢,一名接受医学观察者有不满情绪,通过电话向胡燕华吐槽。默默听对方发泄完焦躁的情绪,胡燕华开始安抚:“接受医学观察是为你的生命健康负责,更是为了保护你的家人。同时,也是为了更多人的平安,感谢你为大家作出的贡献……”听了胡燕华诚挚的话语,对方渐渐平静下来,理解了接受医学观察的意义,还不好意思地为之前自己的激烈反应道歉。
这样的事例非常多。对胡燕华而言,为接受医学观察者提供医护服务的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同样不可或缺,她也因此成为受大家欢迎的“知心姐姐”。
防护服下的汗水与责任
用20分钟一层层穿好防护服,然后套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中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对胡燕华而言已是常事。
尤其是接受医学观察者刚到酒店时,是医护人员最繁忙的时刻,需要逐个开展核酸检测。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进入每个观察房间,她都只能站着检测。
“我不要做核酸!”这次,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接受医学观察。一岁多的小儿子乖乖接受了口腔取样,七八岁的大儿子却完全不配合,还把头埋到枕头下。已经很疲惫的胡燕华仍耐心开导,但百般劝说都未奏效。
听男孩的母亲说他特别爱唱歌,胡燕华灵机一动:“我也喜欢唱歌,咱们一起唱一个呗!”一听到唱歌,小男孩钻出来了。
“要么这样,你大声唱,阿姨拿棉签在你嘴里轻轻地沾一下,好吗?”小男孩大声唱起一首外文歌,胡燕华趁机用棉签顺利取样,随后还为他鼓掌。“唱得太好了,还是个勇敢的男子汉!”
就这样,胡燕华“东家进、西家出”,依次为大家取样。累了就靠在墙边歇几分钟,然后继续工作。几个小时后,等她脱下防护服,头发早已湿哒哒的,面部捂得发红,双手则泡得发白……
坚守防控一线有担当
从2020年起,胡燕华就开始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在高速卡口排查时,她曾经差点被冲卡的一辆轿车撞到;在为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接机、转运时,她冒着风险;而在隔离酒店服务,已经是第6次,每次都需要持续服务14到21天,至今已服务了700余人。
因为多次在隔离酒店驻守工作,她对工作流程和内容已非常熟悉,一有隔离驻守任务,她也总觉得自己义不容辞,勇挑这份暗藏风险的重担。
刚开始,隔离酒店的工作人员怕危险,不愿为接受观察者送餐上门。胡燕华就和同事肩负起送餐、送水、送衣物的责任,毫无怨言。他们每天都需要对走廊、电梯、门把手等消杀,背着25升的消毒桶连续几个小时逐层喷洒消毒液,对她而言已是日常。得知有个19岁的女孩子过生日,她托人买来蛋糕送到隔离房间,送去祝福,感动了这个刚刚回国的女孩,激动地在朋友圈晒出照片。“回家的感觉真好!”
连续两个春节,她都驻守隔离酒店,陪接受医学观察者一起过年。年逾七旬的父母心疼女儿,却也特别支持她的工作,电话里叮嘱她注意安全的同时,总是鼓励她站好疫情防控的每一班岗。
“其实,同事比我做得还好,也比我更辛苦,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务人员,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胡燕华朴实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