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自然灾害应以气象灾害为重

21.06.2017  13:32

    预防自然灾害在和平建设时期对国家公共安全、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在山西举办的“气象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上表示,防御自然灾害应以气象灾害为重。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由于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其他灾害发生往往和气象灾害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气象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所占比重很大,约为75%。“如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由降雨诱发,赤潮、蓝藻等生物灾害的发生往往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李泽椿说,气象致灾会对国家公共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李泽椿认为,在当前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上应以气象为重。一方面,因为气象致灾涉及国计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明显,其在时间上贯穿一年四季,在空间上覆盖全国各地,同时灾种多、会引发衍生灾害、累计损失大、具有必然发生性;另一方面,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相对比其他学科更加成熟,为预报预测所建立的业务系统和服务体系也较为先进齐备,当前投入后产出会更大一些。近年来,气象灾害影响严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也是解决国家迫切需求的重要途径。

  自然灾害的防御应立足科技、以预防为主。在预防中,预报预测是最重要一环。准确的气象预报有待于大气科学研究的深度发展,也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有极大关系。

  “我们也应认识到,目前预报预测精度是有局限性的。”李泽椿说。

  当前,特别需要注意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对新建中小城镇和国家公共安全的影响。由于城市气象灾害存在周期性、季节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它会连锁性危及供电、供水、供气、供暖、通信、交通乃至医疗生命线工程。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居住,因此气象灾害影响大,损失严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此外,城市化改变了地面自然状态,由此产生的局地大气环流对自净能力不利,加大极端气象条件产生的可能性,对气象灾害有扩大作用。

  “夯实基础性工作是减灾防灾的战略大计。”李泽椿认为,要建立完善统一的全国性及区域性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加强对致灾天气的机理研究,加强对致灾过程规律的研究;建立标准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对策、行动方案与应采取措施的步骤;在城市发展建设时,要深入考虑气象条件,以科技为手段,加强城市建设对气象环境、资源能源、减灾防灾等利弊的评估与规划。

    李泽椿指出,提升基层减灾能力迫在眉睫,要开展全面的防灾科普教育,增强群众自救意识,提高领导层对自然灾害规律的认识;完善应对预案、相关社会性配套措施,如保险制度、慈善救助等;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