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有一个更大的体育世界

23.04.2017  20:21

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阅读的习惯就如同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唯有持之以恒的培养和训练,方能有所建树。体育类书籍与书籍中描写的体育,都是阅读的一个重要门类,从古至今都不乏文坛巨匠不惜笔墨地书写。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在阅读体育人与体育事之中,感知一个更大的体育世界。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可以套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的解释。“自我表现的欲望、唯美的思想与热情、历史方面的冲动”等原因,既是古今中外作家写作的目的,又何尝不是人们读书的诉求:在他人建构的天空中,用自己想象的翅膀徜徉其间,追求理性与激情的点点星光。

无论是取材现实还是完全虚构,书中的体育世界,英雄好像离我们很远,但性格与行为,却仿佛身边的朋友。尼克·霍恩比半自传体小说《极度狂热》中把半生激情抛洒在海布里球场的自己,戴维·皮斯《该死的联队》中集狮子与狐狸于一体的足球教练克拉夫,迈克尔·刘易斯《点球成金》里高掌远跖的棒球队经理比利·比恩,《哈利·波特》中玩转魁地奇的罗恩,甚至是刘慈欣《光荣与梦想》中用牺牲生命换取和平的马拉松跑者辛妮,文字中力透纸背、丝丝入扣的描写,感染力丝毫不逊于高清直播。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在最普通的现实生活中描写不平凡,又让人用想象力去身临其境。

体育教给我们,即使到了最后时刻,也不要轻言放弃。“在比赛中我经常指着手表,这不是在鼓励我的队员,而是吓唬对手。比赛的最后15分钟,我们经常鬼使神差地进球,就好像被球门吸进去一样。我的队员也坚信我们会进球,虽然不是每场比赛都能做到,但球员就是相信这一点。这就是球队品质。

弗格森爵士在自传中这样解释曼联队能屡屡在补时阶段得分的原因。破晓是给坚守黑夜人最后的奖赏,就像雅典奥运会决赛中国女排的连扳三局绝地反击,2013年NBA总决赛热火队雷·阿伦的逆天救命三分球,2014年欧冠决赛皇马后卫拉莫斯的读秒破门。时间没有走完,人生就未到终点。

  “我们必须等待属于我们的时刻,就像蛰伏在泥潭里等待猎物的鳄鱼一样。我们不知道干旱何时降临,动物何时横跨撒哈拉。但我们会一直等下去,不管是几个月,还是几年。”拳王泰森自传《永不后退》中像猛兽一样袭来的文字,却充满静待花开的禅意。

体育教会我们如何克制愤懑,直面内心的阴暗。“尽可能熟悉愤怒对自己精神和身体产生的影响,这样你就能将愤怒潜在的能量转化成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未能表达的愤怒,会给一段关系带来一道无论多少微笑都无法弥合的伤痕。”手指戴满NBA总冠军戒指的传奇教练菲尔·杰克逊如是说。

他在《11枚戒指:禅师菲尔·杰克逊自传》中写道,“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可能自我改变”。诚然,对人的事业乃至整个人生而言,许多人活在抱怨中,不愿意面对那个失败的自己。然而体育恰恰在胜败乃兵家常事之中,让人获得宠辱不惊的平常心态。“其实,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的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郎平在自传《激情岁月》中,说的正是同一个道理。

输了吗,好吧,下一次我会赢回来。2008年饮恨莫斯科雨夜的切尔西队,在四年后用同样的点球决胜方式夺得冠军。如果不是那场失败的历练,天知道这群“老男孩”能否顶住安联球场7万多名观众的嘘声。

金牌是别人的,健康却是自己的。“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总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这么说。苟日新,又日新,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甚至是凡庸的,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

如果电影也是阅读的一种文本,用作这段阅读结尾的,可以是这么一句。“伟大的时刻来自于伟大的机会,你们的时刻今晚就要到来了。如果我们和他们对阵10场,我们可能会输掉9场,但唯独不会是今晚这场比赛……今晚,我们是全世界最强的冰球队,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冰球好手,命中注定要来到这样的舞台。现在是属于你们的时刻,走出去吧,去迎接它。

这是《冰上奇迹》剧本中的一段教练赛前动员。电影取材于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以大学生为班底的美国冰球队爆冷击败当时已是奥运四连冠的苏联队,并最终夺得金牌的真实故事。也许,体育的魅力正在于它看起来无关乎生死,同政治经济相比似乎也微不足道,但就是它所传达出的人类与生俱来的热情、活力、甚至是“野性”,才赋予生命中最本质最原初的感动。

  “理智之于热情,如同衣服之于我们的肉体;没有衣服我们不可能过上很文明的生活,但如果我们只有衣服却没有肉体,我们将非常困苦。”阅读的意义在于此,体育亦然。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