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长石移民新村产业发展纪实
一、基本情况
迁出地基本情况:长岭坡村、石甲村、马鞍桥村是闻喜县后宫乡3个行政村,距离后宫乡集镇所在地20公里左右,距离闻喜县城40公里左右。长岭坡村共有人口280人,分散居住在18个自然村。石甲村共有人口320人,分散居住在16个自然村。马鞍桥村共有人口699人,分散居住在11个自然村。自然村间隔4公里左右,人口少者20余人,多者近百口人。自然村全部位于深山峡沟之中,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就医上学非常困难,部分自然村到搬迁时仍未通电。从2004年开始,先后分4批搬迁到仪张村。
迁入地基本情况:长石移民新村位于桐城镇仪张村,距离闻喜县城4公里左右,共有189户882人,由原来后宫乡的长岭坡村、石甲村、马鞍桥3个行政村搬迁合并而成。按年度分:2004年搬迁50户257人;2006年搬迁24户80人;2009年搬迁45户269人;2010年搬迁70户276人。按迁出地分长岭坡、石甲村两个村整村搬迁117户536人;马鞍桥搬迁72户346人。
二、主要做法
该村在搬迁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搬迁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统筹安排住房,让移民搬得出。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通过“扶贫部门补助一部分、移民户自筹一部分”的原则,筹备移民房建设资金,统一建设移民住房。在集中安置过程中,结合移民家庭人口、年龄、生活方式等实际,先后分4批次科学规划移民安置任务、安置方式、安置区域。扶贫部门严格按照省扶贫移民补助标准和相关政策,及时足额将扶贫补助资金发放给移民户,实现贫困地区搬迁移民梦想。
2、找准增收产业,让移民能致富。如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如何让移民致富是摆在县扶贫部门和村委会面前的难题。结合本地实际,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原来的旧村有大面积的荒山坡,天然牧草资源丰富,大部分村民都有养羊、养牛的经验和基础,发展畜牧养殖业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养殖业市场前景良好,县扶贫部门和村委会决定带领移民在养殖业方面进行探索。2012年在整村推进项目的帮扶下,经全体村民一致同意,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闻喜县鑫安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羊产业。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两种养殖模式。一是按照合作社集体投资,专户专人在迁出地养殖,收益对半分成的模式开展工作,(养羊收益金额的50%归养殖人员;50%归合作社,合作社按照股份比例发给移民户)具体组织领导由一名副村长专门负责实施。二是合作社在迁入地(仪张村)集中投资建设养殖场,移民户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年底按照比例进行分红。去年合作社共出栏育肥羊2000余只,年收入约36万元,除固定资产折旧,人员工资、饲料成本等,纯利润24万余元,为每个村民增加收入1000余元。
下一步,长石移民新村计划在做大做强合作社、扩大养羊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全省、全国知名加工企业,推行“订单”、合同等生产方式,引导企业、基地和养殖户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连结机制,真正形成“龙头企业 +基地 +养殖户”的生产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筹办建办起羊肉深加工企业,解决广大养羊户的后顾之忧,带动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不断创新管理,让移民留得住。本着“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经济实用”的原则,新建了村委办公大楼,建设高标准的村民集体餐厅,硬化了全村的道路,修建了水塔,安装了自来水管和太阳能路灯,完善了移民新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同时加强移民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教育,树立良好的邻里和谐关系,让移民尽快融入新的生活。
三、取得的成效
1、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搬迁前,群众思想陈旧落后、信息闭塞,经济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搬迁后,受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加上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自我发展能力极大提高,从根本上破解贫困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难题,消除贫困,彻底拔掉穷根,逐步走上安居致富路。
2、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搬迁前,摆王、摆拉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生活环境“脏、乱、差 ”严重,村民赶集和看病需要到20公里之外的乡镇所在地,或者要到40公里之外的县城,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移民搬迁后,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村委会为村民统一修建道路,安装水、电、闭路电视和网络,绿化、亮化工程,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统筹保障城乡住房,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让农村贫困人口举家入住安置房,使农民直接变成市民,既发展了产业、又让群众脱贫致富,还提高了城镇化率,加速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激活了城镇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了城乡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