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鼻子校车的爱、痛与期盼
长鼻子校车,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驶近了太原的校门口。
媒体争相报道,满纸欣喜之情;家长们口口相传,期待溢于言表。在这气温变化无常的春天,人们仿佛找到了一条可资高兴的理由。
确实,大伙儿有理由高兴,有理由为长鼻子校车的上路点赞。
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用再为宝贝上学路上的“不可测”而提心吊胆了,而且那日复一日的奔波劳碌之苦也可一笔勾销。很多父母都有的经验,还不到下班时间,从岗位上偷偷溜号直奔校门口,心里那份“犯规”的忐忑这下也可以免除了……说起来似乎都习惯了,没什么,但细究之下,这“黄颜色的长鼻子”为一个家庭减去的负担不可谓不重,甚至,为一个单位的正常运营都做出了贡献。
交警同志也能松口气了,对他们来说,各学校所处路段在上下学的点简直就是一个大战场,车辆或横七竖八停着,或拐弯摸角穿行,稍有不慎,事故即刻产生,至于交通违法,家长们有时都拼了,顾不上了。这些车辆的额外行驶对环保造成的危害,无需赘述。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有解。出了校门,不用再躲闪见空就钻的汽车了,乘公交车的小朋友(注:生活富裕了,但仍然不是每家都有小轿车),不用背着大书包去“沙丁鱼罐头”里练体格了 ;骑自行车的,不用再在车流里练胆了……花朵们,就此顺顺利利地开放,多好的事啊。毕竟,口头上的叮嘱,反反复复的教育,“注意安全啊注意安全”,并不能真的带来安全。
让人有点想不通的是,既然校车的上路有如此之多的好处,解了如此之多的困,为什么却出来得如此艰难。一路上云里雾里,坎坎坷坷。
对长鼻子校车的呼声真正成为一股声浪,好像是始于四五年前的好几场惨烈车祸,孩子们的血凝成的触目惊心至今仍让人心痛。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校车安全条例》,对有关校车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规定,政府开始从立法层面推动校车上路。然而,我们没有等来校车,等来的是屡屡见诸媒体的“负面报道”:东家购置了校车,被拒绝上牌照,西家有此意向,但打听了个来回,却迎面碰上了“政策空白”。或者,舆论几乎要掀起社会大讨论:我们真的需要长鼻子校车吗?是不是某些人的“崇美”情结在发酵?
相关政府部门的理由有相当一致的内涵:新生事物,审慎对待。但这个理由实事求是讲很难成立,说到底是不敢担当或明哲保身思想作怪。如果政府真正下了决心,交通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学校以及车辆运营方的责任并不难厘清,这不,太原的校车不就上路了吗?这些责任方如有一环掉链子,校车的难产绝对是笃定的。
至于,说长鼻子校车有 “崇美”情结,不值一驳。时下的世界,有哪一家的文明没有别家文明成果的影子?既然长鼻子在美国证明了是可行的、可靠的,那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学习参照?国务院起草《校车安全条例》,不是还明确地提到了“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了吗?
校车上路了,好事要做好,各方责任履行才刚刚开始,好多工作才迈出第一步。比如,要有配套的细则,站点怎么设,怎么和家长对接,孩子上车之前下车之后的安全如何保障,车速如何限定更合适;再比如,是否可以有多个运营主体,可以是社会运营,也可以是校方运营,或者政府运营。这些都需密切观察,然后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为校车夯实路基。
如今,太原新上路的校车线路有5条,对于偌大太原城的那么多中小学而言,受惠面还太小。对于未来的规划,尚需尽快付诸实施。相关部门要受累了,但做好了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这点累,算什么?
尽管现实有些骨感,但并不能阻止我们怀揣丰盈的梦想:长鼻子校车,有一天会在三晋大地遍地开花。乡间的道路上,迎着刺骨冷风或顶着大日头骑摩托车送一个孩子的,开着农用三轮送几个孩子的,开着快要报废的面包车送一大群孩子的……这些场景都消失了,取代它们是那一抹抹鲜艳太阳色,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