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发现新石器时代石斧玉铲
1、发现的石器玉铲;
2、发现的部分石斧;
3、马志胜向记者介绍远处的天台山无影堆
日前,在长治县上郝村北天台山的无影堆附近,七旬村民宋先生在田间劳动时发现了部分石斧和精美的玉铲。经相关文物专家初步鉴定,其中一件规格较高、贵族使用过的玉铲,足以证明这里在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曾生活过较大规模的部落,为长治市的古文化研究,特别是女娲传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猜想。
村民田间劳动挖出多件石器
4月14日上午,记者随长治市炎帝文化研究会相关人员来到长治县上郝村。“记者同志,你瞧,那就是长治古八景中的‘天台无影’,这次我们村村民发现的多件石器就是从天台山无影堆附近的田地里挖出来的。”在前往上郝村不远处的公路边上,记者顺着收藏爱好者马志胜所指的方向远远望去,只见一座山丘顶部正中凸起一个圆形大土堆。
走进上郝村的村委会大院,记者见到了挖出多件石器的宋先生。宋先生讲:“前几天,我正在村北无影堆附近的田地里干农活,当镐头刨下去只听得‘咔嚓’一声,感觉刨在下面的石头上了,我赶紧伸手把藏在土里的这块石头硬拽出来,结果发现这块石头不同于普通的石头,颜色为青蓝色,呈长条凸起形状,正面光滑,背面粗糙,正面的下部有平刃,随后在周围又挖出多件大小不等类似石斧和带有孔的石铲。”
在上郝村的村委会大院,村委主任王宋学拿来一把卷尺现场测量,较大的一把长条状石铲长15厘米,宽6厘米,厚1.5厘米;中间的一把长14厘米,宽6厘米,厚1.5厘米,顶部有孔;较小的一把残损石铲长7厘米,宽4.5厘米,厚0.5厘米,顶部也有孔。记者看到,这几件制作精美的石铲及石斧通体磨光,虽历经沧桑,可其仍棱角分明,光滑精致。
这会不会是原始社会留下的石器?会不会是原始社会人类的聚集地之一?带着疑问,王宋学将这些石器提供给了相关文物专家以求从中找到答案。
长治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秦秋红看后介绍说,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今有5000多年,石斧石铲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古人使用木制、石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当时以人为牵引力耕作,一个人是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劳动任务的,因此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从这些石斧和大的石铲看应该是农业生产工具,但是较小的那件残损的石铲从质地上看应为玉石,这把玉铲应不再被当做是农业生产工具,而是一种象征权力的装饰品,用于规格较高的贵族。
秦秋红说,拥有这把玉铲的人应凌驾于一般氏族成员之上,成为酋邦的首领。当时拥有最漂亮的玉铲也可能是他们手中的专利品,是权力的象征。由此可以推测,这一时期前后,上郝村及周边应该有较大规模的部落在这里居住和生活过。这些石器的发现为深入研究长治及其周边地区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绳纹陶片鬲足残片随处可见
记者在上郝村采访时,又有一位村民给村委会拿来几块刻有字的大块砖,他说是从村里的一角落发现的,只见砖的上面刻有“郝”“韩”等字样,其中一块比较完整的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在场的长治市炎帝文化研究会理事马国正一番观察后说,这块砖应该是唐代的,它的特点是有纹路,大而薄。记者在上郝村村委会院子里还发现存放有古人捣谷用的方形石臼,经现场测量,石臼周长50厘米,高54厘米,在圆形的凹陷部分损毁半个,凹陷部分深24厘米,口径28厘米。
随后,记者随长治市炎帝文化研究会相关人员,在上郝村委会主任王宋学和村妇联主任郭木兰的指引下,来到该村北天台山无影堆附近宋老先生发现石器的田地里,只见田地里、土堆上,到处可见散落着有绳纹和布纹状的陶罐残片,也有绳纹状的鬲足残片。不一会儿,大伙儿拣起了好多,有柱状通透有孔的,有托盘状的残陶片,还有表面光滑的瓦片等等。
马国正初步分析断定,这些陶片时代较早,跨度包括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汉、唐等。其中粗绳纹陶片和鬲足残片应为夏商时期,细布纹状陶片为周时期,光滑没有纹路的陶片和瓦片应为汉代,有柱状通透有孔的可能是当时的壶嘴,还有托盘状的残陶片可能是当时放食物的盘。
马国正介绍说,从这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来看,距今最少应有5000多年的时间,说明人类在有史书记载之前就在这一带活动了。当然,更准确详细的断代和考证,还需有关考古专家去考证。
或与无影堆女娲补天有关
在长治县上郝村采访,提及这里的远古历史渊源,不得不先从该村北天台山上的无影堆说起。王宋学介绍说,上郝村素以奇特的潞郡古八景中的两景“天台无影”“漳水拖蓝”而著名。无影堆是相传女娲在天台山炼无色巨石而补天,并将鞋内积土磕在此处而成,俗名“无影堆”。每年夏至这一天,人在太阳下站在无影堆上,无论面向任何方向,身后都没有影子,令人称奇。浑浊的浊漳河水和蓝色的陶清河在天台山脚下汇合为一,水色渐渐融合,景色美妙壮观。
据清光绪《长治县志》记载:“天台山,县城西南二十里,四周平坦,日出入无影。又名望儿台,台上不容瓦砾,间有抛掷于上者,邻近居民必有灾祲。”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明代鲁兆嵩诗曰:
覃怀倒影最为奇,无影于今复见前。
晓日平铺融岭碧,斜阳四射转阴迟。
不妨呜雨铿林叶,岂作飞峦蔽野曦。
世俗相传天是补,娲皇炼石有谁知?
据了解,女娲补天流传的地方在国内有13处,长治县的天台山即为其中之一,历代方志中对此多有记载。在长治境内还建有多处娲皇宫庙,天台山就有一座。《潞安府志》载:“娲皇庙在西南天台山,相传即炼石补天处,名望儿台。祷嗣多应。”
王宋学介绍说,相传女娲曾经在这里“炼石补天”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她因为思念留在数百里以外霍山脚下女娲治所赵城侯村的亲生儿女,曾经登上无影堆眺望家乡,所以人们把这座面积不大的小山头命名为望儿台。这座天台山娲皇庙本来已经遭到破坏,但当地民众自发化缘集资,予以修复,如今香火十分旺盛。
记者来到无影堆上测量得知,圆形的顶部周长50米,直径14米,高9米。站在上面远眺上党盆地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再往下望,是不规则圆弧形的台地一层层地叠起,下大上小,在无影堆的南侧断崖上,隐约可见夯土的痕迹。王宋学说,当年曾有前来的文化学者考察后认为:这个无影堆很有可能是远古时期的一个祭坛遗址。
记者采访得知,上郝村文化历史悠久,曾存在红庙、汤王庙、祖师庙、五谷神庙、关帝庙、魁星阁、白云寺、土地庙、女娲庙、玉皇庙等十几处庙宇。但受众多历史原因的影响,不少古建筑遭受到破坏和拆毁,流传至今的也只有女娲庙和零星碑刻记录着文化历史的变迁。
马国正初步分析,因天台山的无影堆可能是祭坛遗址,近年来村民平时在无影堆四周绵延方圆五公里处田间地头,都可偶得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等不同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斧玉铲及大量残破的绳纹陶罐、古钱币和农耕用具,说明这些大量文化层或与无影堆女娲补天以及历代古人在这里较大规模的生活和祭祀有关。(张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