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延安精神永世长存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句发自肺腑的呼唤来自贺敬之的《回延安》。红都延安作为中国著名的军事重镇、革命圣地,融汇了太多太多的爱国抗战的情怀。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条街,每一丝空气都在历史的熏陶下显得厚重而有力。
27号下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都大学生采访团来到了延安大学。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六层石砌的窑洞,简单质朴,左右对称,依山而建,气势恢宏,日中庄严静穆,夜里炫彩华美。在一层,我们跟着延安大学的志愿讲解员参观了延大的校史馆。没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没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上世纪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延大培养出了众多风云人物。陈云、董必武、李维汉、蔡畅、艾青……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延大,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立身为公,学以致用”是延大的校训,这八个字也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延大人。他们为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着他们的一切,使得延安在那个时代不断迸发着活力。
27号和28号,我们分别参观了杨家岭和王家坪,这两处都曾是中共中央领导人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他们住的也不过是依山而建的石砌的窑洞,内设简陋,空间狭小。在杨家岭,没有足够的粮食,毛主席就亲自挥锄洒汗、开垦种菜,没有明亮的灯光,毛主席却在这里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等著名文章。
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先辈不怕牺牲,迎难而上,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无数的血和泪换来了今天的中国,换来了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那段充斥着死亡和绝望的日子早已过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是革命先辈们用他们一双双残破的沾满炮灰的手孕育出了希望。
走在延安的土地上,我想将脚步尽可能地放轻些,放慢些,害怕一不小心惊扰了深埋在地下的革命先辈的亡魂。时代从他们身上夺走了太多太多,他们无私地献出了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他们心甘情愿地化作一块块基石,铺就了革命通往胜利的道路;他们无怨无悔地化作一滴滴春雨,滋润着即将重生的中国。
21世纪的钟声已经回响了15年,安逸的生活似乎让我们离那段历史越来越遥远,这也就是这次“寻根之旅”的意义所在。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根生在何方。继承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常常铭记于心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刚毅果敢的决心
无论过去多少年,那段历史都将为人所铭记与称颂,成为伟大的民族脊梁和中华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