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助力让种地不再难

22.07.2014  19:52

  这两天,盂县东梁乡南蒋村的农机大户翟争胜可算清闲了。自今年3月份开始,他就带着自家的“铁牛”外出干活,先是忙着耕地、松土,紧接着就是播种、施肥。除自家的近40亩耕地外,周边乡镇的400多亩良田都在他的“铁牛”帮助下顺利完成春耕春播。老翟说,夏天还能稍歇歇,赶秋收的时候家里的几台大型收获机又得忙活了,到时候前来预订农机具作业的乡亲会络绎不绝。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他人经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粮食的增产增收,农用机械的投入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耕地大规模流转、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的局面,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逐渐涌现出来,成为我市农业生产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让种地不再是件难事儿。

  降低成本,规模种地是趋势 

  “有了农机具的帮忙,400多亩地,不到两天时间就能完成播种、施肥。”平定县岔口乡范家岩村的刘慧云笑着说。今年,她将村里的闲置土地流转集中,将种植面积扩大到400多亩,实现了玉米、杂粮的规模化种植。

  刘慧云刚扩大种植规模时,劳动力这一难题让她犯了愁。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60元,这么大规模的种植,怎么也得雇用几十个人,不仅成本高,且工作效率低,就是连续工作不休息,怎么也得干上半个月才能完成播种。

  得知刘慧云的困难后,市农机中心农技员主动上门联系,为她送去了两台谷物精量播种机,解了她的燃眉之急。试了几天,刘慧云就对播种机爱不释手,“过去种地全靠人力,全村找几十个劳动力还得花好长时间,每天光工钱就得几百元。现在有了播种机,基本不需要啥人手,只需要支付少部分购机费,不仅节省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率。

  农机抱团,合作社成为主角 

  王海军负责的新鑫农机合作社位于平定县张庄镇新村,从成立至今已有两个年头。现如今,合作社坚持的“保姆式”农机全程机械化服务,备受村民欢迎。

  新鑫农机合作社现有播种机、旋耕机、洒药机、施肥机、收获机等各类农机具十多台,为本村以及周边乡镇提供旋耕、播种、除草、收割、秸秆还田等一条龙农机服务,服务范围近5000亩。王海军说,就算农民外出打工,也不用担心没人种地。

  近年来,许多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携手抱团闯市场,不仅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向一条龙服务的转变,且农机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效益日渐凸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王海军深有感触地说,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是提供单一的播种、收割。随着村里农机大户不断加入合作社,农机具的种类有所增加。如今,除了提供传统业务,合作社还可以承接包括农机推广示范、农机业务培训、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种植、土地深松、深耕等项目。

  市农机中心负责人说,农机合作社将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还有效缓解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近年来,市农机中心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对合作社进行分类指导,在补贴上优先,在资金上支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后续发展,场地资金是瓶颈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机补贴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热情持续高涨。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的农机具不断增多,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辐射范围也更宽广。现有的农机库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要想继续壮大“铁牛”势力,场地、资金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

  吉才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盂县作业面积最大的农机合作社,为全县300多农户、5000多亩农田提供农机服务,一年的营业收入近20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张吉才说,合作社拥有大大小小的农机具几十台,在农机大院里挤得满满当当,要想新购置几台机械,就得新建库棚,可场地问题让他很头疼。据市农机中心负责人介绍,单个功能完善的农机合作社大约需占地3至5亩,而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占地实行严格控制,仅靠合作社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能力确实存在困难。

  除了场地问题,现在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就是资金。“虽然国家在农机购置方面给予了不少补贴,但是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单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应该有更多的专项扶持。”张吉才说道。

  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条件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而“铁牛”不断壮大是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不断加大对农机发展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才能更大程度地解放劳动力,实现高效率的农业生产。

   附件下载:
责任编辑:yqs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