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拐李”村医38年的坚守:“跳”着去救命

02.05.2015  23:40

   (电视通稿·国内·社会)(中国网事) “铁拐李”村医38年的坚守:“”着去救命(11'21")

   场记:

   1、李拴州独腿行走、抓药

   2、李拴州出诊

   3、采访李拴州

   4、李拴州出诊

   5、采访村民王巧兰

   6、李拴州的拐杖

   7、李拴州骑三轮车出诊

   8、村民健康档案

   9、卫生所的收费表

   10、李拴州出诊

   11、李拴州的儿子在诊所取药

   正文:

   【解说】尽管只有一条腿,但55岁的李拴州走遍了山西省屯留县岭村的每一个角落。在38年的时间里,他不记得走了多少里路、摔了多少跤、换了多少条拐杖,只记得守护大山里乡亲们的生命健康。

   李拴州曾是一名情况危急的病人。16岁那年,李拴州的左腿膝盖莫名疼了起来,经医院检查,李拴州被确诊为骨肉瘤,不得不做了紧急截肢手术。尽管保住了性命,但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一条腿,李拴州一度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也许只有身体经历过巨大伤痛的人才更懂得医生的重要,尤其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心情逐渐平复后,李拴州立志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

   【同期】李拴州当时想的就是耽误了,那会找个医生看看也不容易,后来生病以后到了太原截肢以后,从那时候就决定要学医。为了学医,为了老百姓方便,不要再有像我这样的情况再发生。

   【解说】伤口痊愈后,李拴州拄着拐杖,到了卫生所给老医生当起了学徒,那一年,他17岁。从最初级的取药、抓药做起,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拴州一边向师傅学习,一边自学。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理解的地方向师傅请教。几年下来,李拴州取得了乡村从医资格,成为了一名能独立看病的村医。

   李拴州所住的岭村位于远离县城山沟沟里,虽然只有数百人,但最多的时候却分散在十几个自然村里,有的位于山谷深处,有的则坐落在山顶上,相隔最远的村子有二十多里路。但无论多远,只要是村民有需求,李拴州随叫随到。【同期】村民 王巧兰以前还没有水泥路,还是石头路,他蹦蹦哒哒就来了,一条腿。

   【解说】那时候一些村子还没有通公路,需要在各个村子间奔波的李拴州,只能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在山间小道上。李拴州总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他说,村民淋着雨或者半夜来找他,说明病情确实紧急,即使再累,也会毫不犹豫地出诊。因此,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晴天还是阴雨,岭村村民都能看到他急匆匆出诊的身影。

   【同期】李拴州有一天天黑了,下雨,他(病人)的外甥来叫我,那会不是电话什么的也没有,交通全凭跑,他那个地方现在能骑个车,不过下雨了也不行,他来叫上我,打上手电,不是下雨,一路上摔了好几跤,跑到那去,那个老人患的是肺气肿,那个印象最深,是因为黑了,那天又是黑夜,又是下雨,路也不好走,摔了好多跤。

   【解说】只要能看好病人,无论摔多少次,李拴州觉得都是值得的。

   【同期】李拴州去了之后这个病人难受得很厉害,你去了给他弄上药,打上针,输上水以后,他稳定住了,你就觉得摔跤了也不冤枉。

   【解说】由于长年奔波在外给村民看病,李拴州的拐杖不知用坏了多少根,经常在出诊的过程中折断,摔跟头不说,还耽误了给村民看病。为此,他还在家里多准备了一条拐杖,一根拐杖坏了后备拐杖能及时顶上,不耽误出诊。后来,因为木头拐杖的损坏率实在太高,李拴州索性拆了自己家的自行车,用上面的钢管焊接了一个铁拐杖,虽然重了不少,但毕竟要比木头的结实些。

   【同期】李拴州万一(铁的)断了,你不用重修,修一个可费劲了,断了拿到修理铺焊一焊,焊就挺快的,焊焊就能行。不好处就是第一个重,第二个冬天怪冰人。(挺冷的,冰的?)对的,它是铁的,冬天得戴上手套,走的时间长了可冰了。

   【解说】这些年来,一些村子通了水泥路,为了更加方便给村民看病,李拴州买了三轮车。需要出诊的时候,他把药箱和拐杖放在车厢里,开着经过改装的三轮车就出门了。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于出诊用得多,这已经是他的第四辆三轮车。不过,虽然有了水泥路,但遇到冬天结冰或者路面湿滑,在山中骑车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同期】李拴州 下了点雨,(三轮车)滑到沟里面去了。(骨折了?)别断了。(现在还打着钢板?)现在打着钢板。皮里面就是钢板,热天晒住它发烧,冬天冷。

   【解说】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拴洲靠着仅有的一条打着钢板的腿为村民出诊看病。由于岭村地处山沟,李拴州说,现在还住着村民的9个自然村,只有三个村子真正通了水泥路,遇到下雨天或者路况不好的村子,李拴州依然需要拄着拐杖到村民家出诊。李拴州的手机号是许多岭村村民最熟悉的号码之一,手机号有两个,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通信公司,他说山里信号不好,办两个号是为了方便村民更好地找到自己。

   【同期】村民 周水旺只要在村上,一有不对就叫他。我不会打电话,老婆打他电话,一会就来。(有他电话呢?)都有他电话号,半夜也好,白天也好,什么时候叫他什么时候来。

   【解说】从医近四十年的李拴州,每月仅有400元的公共卫生费补助,以及每人每年7.5元的基本药物补贴,从事乡村医生一年收入仅8000元左右。尽管日子有些拮据,但李拴州仍很知足。在李拴州的卫生所里,按规定张贴着当地新农合门诊的收费标准,但除了依照原价收取村民的医药费外,李拴州不再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同期】李拴州收费标准(有),可是在咱村里就不收这些,出诊费不收,注射费啥费都没收过。(为啥?)左邻右舍,从小到大都在一块,再一个咱有个啥事,你就不叫,人家也来帮忙。

   【解说】2014年12月,为乡亲们的看了一辈子病的李拴州被查出肝上长了肿瘤。在乡亲们、当地政府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李拴州凑齐了医疗费用,顺利进行了手术。三个月后,李拴州又回到了田间地头,骑着车、拄着拐杖,继续给村里人巡诊看病。

   【同期】李拴州这些群众,大人、小孩、老人们,只要他们相信你,你就得把他们比作亲人一样,就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我就觉得我很有劲。从我开始到了这个地方,学开医,给他们瞧开病,家家户户都去过,这个情谊我就觉得去不了。

   【解说】如今,李拴州的儿子卫校毕业正在医院实习,干了一辈子乡村医生的李拴州希望儿子将来能回到卫生所接班,继续为村民服务。

   新华社记者徐伟、王陆城(摄像)山西屯留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