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贫困地区发展的希望
北方有一句民谚:“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
2014年11月22日是小雪节气,吉县下的是小雨。兰村农民陈万勤白天很忙,直到晚上6点多,记者才打通他的电话。陈万勤说:“我刚开了山,有六七十亩。这几天正忙着给果树剪枝,准备明年大干一场。”
陈万勤是村里种苹果的好把式,他还成了全省首批20户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现场与金融机构签约的农户,获得10万元的贷款支持。
吉县农民,贷款方便容易了
认识陈万勤是2014年10月28日,在“山西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贫困户现场贷款发放活动”启动仪式上。壮实黝黑的陈万勤给人的印象很深——他是贷款10万元户的唯一一个人,别的农民都是3万元到5万元。当时他说:“我历年贷过好多次款,数目多少不同。卖了果子先还信用社,从来没有拖欠过。所以,今年我申请的10万元贷款,很快就批下来了。”
11月22日,陈万勤很高兴地告诉记者,“上回活动后的两三天,我的1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今年我的苹果卖了26万元,信用社贷了10万元,又向亲朋好友凑了凑,花70万元承包了一座山,加上我原来的20多亩果园,就有90多亩了,能好好发展发展。”
记者从兰村村民张白锁那里了解到,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侍弄果园,春天施肥,夏季剪枝,秋季采摘,初冬裹扎等等,都需要资金。钱不凑手就去贷款,有二三千的,也有上万的。张白锁说:“连续四五年了,我们这片总有自然灾害,尤其是雹灾,损失很大。对我们来说,信用社的贷款就是救命钱。”
陈万勤和张白锁一致承认:这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信用社服务不错,随用随贷,信贷员对情况也很了解,手续快,一般从申请到发放五六天,跑两三次就下来了。
不仅仅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农民贷款也不容易。和为企业贷款相比,给农民贷款不仅笔数多、数额小,也没有规范账目和抵押质押物品,需要走村进户调查情况,是一项繁琐辛苦的工作。因此,不少银行逐渐把主战场转移到了城市、城镇,农业尤其是农民个人贷款比较困难。陈万勤是如何获得10万元贷款的呢?这要归功于我省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精准扶贫,金融支农更有效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我省多部门联合,引导金融部门关注扶贫事业,构建政府、社会和贫困农户共同推进扶贫开发的金融扶贫新机制。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部门先后出台了若干指导意见,从政策上引领金融扶贫。在具体实施中,以贴息的方式撬动金融扶贫资金,2012年贴息撬动贫困地区特色支农项目贷款42亿元,2013年为44亿元,2014年以来已经为扶贫龙头企业贷款8.5亿元。同时,开展了“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富民工程”,深入农户精准扶贫。
朱剑伟是吉县农信社的客户经理,负责包片马家河等两个村子。小朱每天上班到单位开完晨会处理了业务,一有空就跑到自己包片的村子了解情况。村里谁家几口人,几个出去打工的,收入情况等等,他都十分熟悉。遇到天灾,谁家需要多少贷款,小朱自己心里就有数。小朱告诉记者:“我手中的200多户贷款户,除了确实有天灾人祸的,比如掌柜的遭遇车祸适当延期外,99%以上的都能按期还贷。农民很讲信用,有时候比给企业放贷风险低。”
陈万勤和张白锁还告诉记者,他们10万元以下的贷款都是信用贷款,啥时有钱啥时还,不拖欠。乡里乡亲的,拖欠了没有面子。
同时,我省的政策也创新性地从以前的拨扶贫资金到村、户,改为公开让金融机构竞争,让地方政府和农民挑选,然后把扶贫资金贴息给胜出的支农金融机构。一方面鼓励了金融机构下乡,另一方面也鼓励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同时,还放大了金融扶贫资金的杠杆效应,四两拨千斤。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因为更接地气,被选为第一批参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金融机构。
吉县农信社理事长刘小平说,今年前三个季度,该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969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占比为99.88%,占到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1.58%。
不仅仅是吉县,繁峙、广灵、临县、石楼、天镇等县,都摸索出了自己行之有效的金融精准扶贫方法。
金融扶贫,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吉县采访时,有一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农民对于9%的贷款利率(其中国家扶贫资金贴息5%,实际上是4%)毫无怨言,他们觉得,农信社和邮储银行能给农民贷款就很好了,利息多点少点都成。
农民满意是一个方面,怎么做才能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研究员赵俊超告诉记者,从今年启动金融扶贫工作以来,省扶贫办选择了23家百企千村产业项目推荐给股权交易中心,成功为双合成和太原本草农业两家企业发行了1.15亿元的私募债券,开辟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也开创了全国金融扶贫通过私募债融资之先河。
用新的手段,特别是学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树立金融扶贫创新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现在,我省已经探索推行产业链贷款模式。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顺序,重点在当地主导产业明确的干鲜果、中药材、禽家畜等特色产业链条上,找出一两个最有力的核心企业进行资金供给,发放信贷,或允许其作为担保方,将传统“点对点”银行信贷支持的方式,转变为“点对线”的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和贷款的最大效益化,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放大效应,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这不仅创新了金融产品,也带动了金融扶贫。
赵俊超认为,政府也要推进完善贫困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开展村、农户、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为开展金融扶贫创造良好条件。在贫困地区建立信贷登记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帮助金融扶贫机构及时判断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记者深深感受到,金融扶贫创新首先要有合作共赢的理念,要有创新的胆魄。要从过去的常态转变成新常态,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观念先行。要有借鸡下蛋的胆识、借梯登高的勇气、借船出海的点子、借脑生智的办法,才能为山西的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