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多举措推进扶贫移民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 “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重大决策,针对我市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地处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近13万户、47万余人实施了移民扶贫搬迁,主要采取政策优惠、整合资源、产业培植、梯度移民等措施,实施了移民搬迁,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发展问题。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科学制定各项搬迁政策
2008年来,市委、市政府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先后列入“十大民生工程”、“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相关区县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与各试点乡镇、村签订了责任书,层层分解细化落实责任。同时,各级还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定点定户研究落实搬迁方案,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规划。目前,我市已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工作的意见》、《重庆市移民扶贫十年规划》、《重庆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各区县也制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政策,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包括补助政策、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培训政策、子女入学政策以及有关税费减免政策等在内的生态和扶贫移民的政策体系。
二、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为解决生态和扶贫移民投入不足,涉及部门多、层次多、发挥整体效益难等问题,我市主要采用“整合资源、捆绑资金,集中投入”到移民搬迁项目上。一是职能整合。市扶贫办、市发改委统筹安排生态和扶贫移民资金,分别牵头抓好生态和扶贫移民计划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主要是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查检。国土部门主要负责优先安排安置地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指导和帮助区县做好建设项目用地和移民安置地有关土地权属调整工作。交通、农业、建设、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也要加大对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等等,并且还分部门、分区县、分年度落实了目标任务。二是整合资金。2010年共整合扶贫、发展改革等部门的资金共4.2亿元专项用于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同时,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也围绕生态和扶贫移民加大投入。三是整合政策。我市先后制定了免收搬迁户建房相关费用、房屋买卖交易契税、闭路电视入网费和用水入户费,同时免费提供相关培训以及在办理户口转移、土地调整、建房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等,为搬迁户尽快投入正常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条件。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形式合理确定搬迁方式
我市始终坚持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搬迁方式。一是分散插花安置。坚持“先分散后集中”,首先是鼓励通过投亲靠友或梯度移民进行;其次在基本能满足宅基地和生产用地方实行集中安置;对搬迁户中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则安排进入敬老院或五保家园,实行集中供养。二是先近后远安置。坚持以县内农村为主,鼓励和支持县外安置。如巫溪县通过实行鼓励政策,向湖北省、陕西省搬迁95户,380余人。三是地业结合安置。结合国土整治,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或流转土地,对搬迁户既要安排宅基地,又要安排一定的生产用地。同时,还注重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搬迁户的发展能力。酉阳县文家村搬迁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00元左右,搬迁后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四、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确保工作全面顺利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严格管理,认真把好“调查登记关、对象审查关、公示公告关和检查验收关”。各区县、乡镇对搬迁对象均实行了严格审查、逐户登记、公示公告,有效防止了搬富不搬穷和优亲厚友现象的发生。同时,还与搬迁户完善了合同或协议等相关手续并妥善保管存档。对移民补助资金,我市坚持公开监督管理。如黔江区在兑现搬迁建房补助资金时,均到现场召开村民大会,公开兑现补助资金,接受群众监督。群众评价“没有一户不比原来过得好”。几年来,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市生态和扶贫移民得到了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如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德程工程”,这项工作在我市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责任编辑:admin 审核:admin 审定: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