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结症完善机制重塑形象 “问诊”城中村脏乱差

04.11.2014  06:15

  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近期,城中村脏乱差现象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焦点。半个多月来,市环卫局每天组织所有机关人员,深入到全市各个城中村一线,调查了解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成因,并针对性出台解决措施。

  人员配备不合理

  市环卫局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城中村173个,户籍人口30.65万人,大小街巷2107条,清扫面积699.7万平方米。按照城市每5000平方米面积配1名环卫工人的标准,我市城中村仅需配清扫工1400人。然而,在较为繁华地区的城中村,村内暂住人口往往是户籍人口的数倍甚至十余倍。看似一户三口之家,院内却居住着数十户、上百人。

  数据显示,我市城中村暂住人口达73.19万人,是户籍人口的2倍以上。若按城中村实际居住人口测算,应配备的清扫工总数为3461人。在部分城中村,为提升村容村貌,虽然将清扫工的配备标准提高至2500或3000平方米配1人,但清扫工数量依旧存在较大缺口,目前仅有2600余人。也有知情人士透露,城中村清扫工大部分为本村村民,普遍存在“人情清扫”和“福利清扫”,工作不认真、不负责、标准要求不高、出工不出力等现象严重,甚至吃空饷、有名无实不干活。

  “目前,我市日清运生活垃圾4500吨,城中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达1557吨,超过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但实际还有一大部分垃圾未纳入专业收运体系,造成垃圾乱倾乱倒和未及时清运,导致垃圾积存和脏乱差现象。”市环卫局一负责人坦言。

  基础设施严重缺失

  街巷内设施垃圾桶或垃圾收集点,由环卫工人将垃圾收集至垃圾转运站,后由大型垃圾清运车辆将垃圾清运至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发电厂。这是当前我市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的工作流程。垃圾中转站是这一流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中间关键环节。然而,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城中村并未建设垃圾中转站,甚至最基础的垃圾收集容器或站点严重缺失。

  “全市173个城中村,每村应最少建设1座收集站或中转站,实际目前仅有16个。”对垃圾中转站的严重缺失,各区环卫部门介绍。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展,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位于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日渐繁华,许多村民受利益驱使,房屋扩建现象严重,曾经的街巷越来越窄,占地几十平方米的垃圾中转站难以安身,垃圾桶、果皮箱等小型环卫设施难以落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卫人士表示,“中转站建设不仅仅是选址难,也涉及到审批难。涉及到规划、国土、发改、环保、住建、环卫、财政及区、街办(乡镇)、村委会(社区)等多个部门,一个环节通不过,中转站就建不起来。”

  环卫设施的缺失,造成垃圾清运流程的脱节。大部分城中村垃圾由人工收集至较宽路段或者是城市主干道路边,后由环卫车辆清运。为此,许多城中村仅有一部分垃圾能及时清扫、收集、转运,另一部分散落在村内街巷、楼院和空闲地带,加之监督管理的缺失,日积月累,形成了长期性的脏乱差。

  环境整治在路上

  近期,我市连续出台多项城中村环境容貌整治方案,其中既有对现有积存垃圾、卫生死角的集中整治方案,也有针对资金、人员、设备等不足的完善措施。

  在现阶段集中清理、整治城中村脏乱差的同时,我市已着手制定出台城中村环卫人员配备、经费筹措、垃圾收运、监督检查等细节措施。小店区、迎泽区在部分城中村已展开了一体化管理措施,按照实际居民数量增配环卫工人和车辆,道路清扫由区、街环卫部门或通过社会化运作,由专业公司接扫,生活垃圾由环卫专业清运队伍接运;一些城中村探索出了上门收集、设置临时中转点等措施,保障垃圾日产日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市已开始统筹规划、建设城中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将按照“每村一站”的目标,对已经或即将纳入拆迁改造的城中村,建设临时中转收集点、转运场,或配备后装式移动压缩箱,采取车辆直运模式;对暂不拆迁改造且较为偏远的村庄,建设垃圾中转站,配套收集、转运车辆,由环卫清运队转运。

  市环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彻底打破“整治—反弹”的怪圈,我市即将出台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市、区、街办(乡镇)、村委会(社区)多重监督的新模式,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坚决扭转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城中村脏乱差的彻底整治,要靠重视改进和加强管理、加快城中村改造速度,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来解决。现代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目前城乡交错、城乡分割二元管理体制下,解决城中村脏乱差现象,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金色豪庭项目简介
    项目是由山西众邦建设集团旗下的晋中德圣房地陕西新闻网
居然之家晋中田森店10.1盛大开业
     山西新闻网晋中频道讯 (记者 李晨陕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