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人的酸甜苦辣:听听这一家三口的春运故事
3月3日,为期40天的春运落下帷幕。
在这之前的一天,由北京西开来的高铁驶过太原火车站。“晋之星”高速动车组G611次列车长,90后的刘畅手中的对讲机响起来,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列车员呼喊太原站“改梅助困室”的声音,她情不自禁地一笑,因为妈妈杨静就在“改梅助困室”工作。
站台上人头攒动,杨静当班,她刚送一名残疾人上了列车,瞟了一眼驶过的一列高铁,迅速转身走向通道准备接站。
刘畅的父亲刘永庆也在“旅途”中,他是太原客运段深圳车队副队长,正在开往深圳西的列车上。此时,太原火车站凉风袭来,一列列火车驶入、驶出,夹杂着喧哗声。
这一家三口都是工作在一线的铁路人,和千千万万铁路职工一样,他们为了旅客的团聚,在春运期间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聚少离多,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都在忙碌中度过,一个猴年春节仅有数次短暂的相聚。
春运期间,记者多次约访这一家三口,但他们同时在家的时间实在太难得,而且还要倒休睡觉,恢复体力。记者只得多次到他们的工作岗位上一一采访,近距离观察这一家人的春运故事,倾听铁路人的酸甜苦辣。
盼团聚等不回女主人
2月25日,太原南站,刘畅头一天刚退乘回到太原。由于春运客流量增大,次日她所值乘的高铁列车还要连乘到临汾西站。她感慨地说:“元宵节我在火车上过的,见有乘客吃元宵,想着元宵馅甜甜的味道,不知为啥,就想回家和爸妈在一起吃顿饭。”
她说,元宵节前有一天她轮休在家,母亲杨静前一天是夜班,当天早晨8点下班,爸爸刘永庆晚上添乘到深圳西。原本,这次一个“天赐良缘”一家人可团聚一下,可是一整天爸爸在车站忙活,下午才回家,她和爸爸等女主人回家,也迟迟不见人影。她打电话一问,母亲才告诉她:“还回不去,站台里忙着呢!”
眼瞅着到了晚上,刘畅父亲要出车了,父女俩不知道抬头看了多少次表,也没有等到有人开门。刘畅送父亲出门,父亲反倒安慰她说:“陪着你妈爽爽吃一顿!”
刘畅站在阳台上往下看,发现妈妈终于回家了,她就站在单元楼门口,和穿着工作制服的爸爸见面了。妈妈说,爸爸一个劲地点头。等爸爸走了,妈妈还站在原地,看着爸爸的背影消失在远处,才推门进来。“那个场面真感人了,我忍不住眼圈都红了!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铁路人!别人团聚时,我们难聚,可为了大家,也值了!”刘畅说。
猴年春节,一家三口最长的一次聚会是在大年初二,也就是一顿饭的时间。当天上午,他们3人都往刘畅的姥姥家赶,算是吃了一顿团圆饭。随后,刚下了夜班的妈妈回家补觉,爸爸上班,她回到了自己的小家。
舍小家是为了大家团聚
49岁的杨静是已工作三十多年的老铁路职工,13年前,她到了太原站“改梅助困室”,至今已经是其中的元老、骨干。她手机里存储了上百个电话号码,都是曾来过“改梅助困室”的旅客,而今都和她成了朋友。
在太原火车站,杨静这位“大忙人”的故事众所周知,提起她,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一个。相比于平时,春运期间太原站“改梅助困室”工作量翻倍。拿杨静的话说:“一个班下来,累得人不想说一句话,走路都不想抬腿!”元宵节前,原本一家人可以团聚,可她下了班还没回家,就被一件事牵绊住了。
当天,从青岛开往太原的列车上,移交到太原站“改梅助困室”一位失忆老人。杨静从列车上接下了老人,他身上没任何证件,一口东北口音,老人说自己是哈尔滨人,但说不出姓名、家庭住址。列车员提供线索说,老人是在石家庄上车的,可随身物品找不见了。杨静说,凭多年的助困经验,她能看出老人遇上了不开心的事,分析可能是和家人赌气出走的。老人两鬓斑白,脸色也不太好。杨静扶着老人到了助困室,安顿老人先躺下休息。“你说,谁家都有老人,谁家丢了老人不着急呀!”杨静说。她给老人买了面包,面包是火车站一家糕点店的金牌产品,还是刚烘焙出来的。又帮老人冲泡了一包方便面,看着老人吃完了,她才放心地开始帮老人寻家。
杨静联系了老人乘坐列车的列车长,又联系了老人在石家庄站上站的站台,试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可都没有讯息。最后她向太原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提供老人可能是哈尔滨人的线索,救助管理站与当地取得联系后,找到了老人家属。老人的女儿乘飞机赶到太原见到了父亲。老人确实是离家出走,出走前抑郁了一阵子了。“找着了就好!”杨静说,这悬着的心落地了,才想起回家。在路上,她收到了老人女儿发的微信红包,钱没有接收,心意领了。她回复对方:“妹子,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你们父女团聚了就是天大的喜事!”
帮助他人也温暖了自己的心
春运期间发生的故事,一家人也会倒歇倒歇,不过一般情况下,3人遇不上,就两个人两个人地说。刘畅和妈妈杨静在工作岗位上走路多、说话多,相比之下,刘畅的父亲承担的家务活就多了一些。
让刘畅最心疼的是妈妈,杨静每年春运期间接站、送站无数次,一天都要走在路上,有残疾人、老年人等重点客人还需要推上轮椅,每次送站要开一道铁门,铁门拽起来沉甸甸的,她拽上四五次胳膊肌肉就会酸疼。送旅客,轮椅使用频率最高,这几年,前后共计有5辆轮椅因“过劳”提前“退休”了。每次回家,只要她在家,就能看见妈妈进屋第一件事就是躺在沙发上,再也不想站起来了。“不过,她在单位干起活来,可是蛮拼的!”刘畅说。“我热爱这份工作,因为它还是一份暖心工程,看着你帮助过的人,一个个开心的笑容,你自己的心也是暖的!”杨静说。
2月19日,忻州五寨的两名大学生兄弟来到了助困室,哥哥小爱,弟弟小靖,他们要返校回昆明上学,弟弟腿不利索,走几步关节就会僵硬,特来求助请工作人员送站。杨静推着小靖,听小爱说他原来学习不好,为了照顾弟弟上大学,他专升本到了昆明读书,妹妹也一样选择了同一座城市。杨静扶着小靖上了车,还拜托列车员照顾一下小靖。兄弟俩看着杨静笑,一再说:“谢谢阿姨!”
因工作需要,母女都懂简单的手语。
2月7日,临汾西站的站台上,刘畅站在G618次列车8号车厢门口,因为这趟列车是重联车,不时有旅客上前询问车厢的位置。一位青年旅客迎面走来,双手提满了大包小包,停在大约一米远的地方,掏出一张车票,指着示意问路。刘畅看出这是一位聋哑旅客,用手语告知对方所在车厢如何走。后来,她在巡视车厢时特意留意这位旅客,并用手语询问他是否需要其他帮助。
2月19日,太原站“改梅助困室”。杨静送完一批重点旅客回来,一眼扫到了一位中年人,脚耷拉在旅行包上,身旁是一副木头做的拐杖,拐杖粗糙还能看见毛刺,用手比划着。杨静把手卷成了大麻花状放在脑袋上比划,又把手放在了心脏上比划了一个桃心……几个比划后,得知对方是去泰山。
此时一个扎着马尾辫、个子不高的女子进屋了,她挽着这位中年人说,这是她52岁的父亲,做装修工,猴年春节前3个月,父亲做工时从4米多高的房上摔了下来、腿骨折了。杨静将父女俩送上了车,用手语和中年人比划说:“再见,祝你康复!”
吃“铁路饭”长大她也成了铁路人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刘畅说:“我是吃铁路饭长大的人,现在成了铁路人,很骄傲!”
刘畅的爸爸妈妈都是铁路的一线职工,从小时候起,过年时刘畅就是家里的“小代表”。爸爸是一名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列车长,为了更多人的团聚,过年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妈妈上夜班之前把我送到爷爷家,大年初一家庭聚餐,我就是家里的代表,给各位长辈拜年。”刘畅说,别的小朋友都到院子里放炮、到亲戚家串门,她却在家里数着日子,盼着到初四,才能和爸妈团聚。“虽然说习惯了聚少离多,可没能见爷爷奶奶最后一面成了父亲最大的遗憾。”刘畅说,父亲出车一走就是5天,爷爷奶奶去世时刚巧父亲在去广东的路上。按旧俗,父母去世时需挂孝,不得剃头刮胡子,可父亲说,自己这样面对旅客是对旅客的不尊重,爷爷奶奶也曾是铁路工作人员,一定能理解他的做法。
刘畅的爷爷和奶奶去世后,只有9岁的她每天就挂着家门钥匙自己步行去上学,放学后自觉写作业,还会洗衣服、收拾房间。她说,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稀饭兑开水的味道,妈妈上夜班之前炒好菜,煮好稀饭放在锅里,害怕出意外不让她动煤气灶,就只能兑开水热了喝。
2013年大学毕业,刘畅也成了铁路一线的职工。第一次除夕夜在列车上度过时,零点钟声敲响,车窗外爆竹声声,才体会到父母在外摇摇晃晃的日子有多不易。
铁路人春运全这样大家都辛苦
“要认真工作,给旅客一个安全、温馨的旅行。”刘畅刚成为客运工作者时,爸爸很认真地和她谈话,并告诉了她这句话,她也一直践行至今。
今年是刘畅加入春运行列的第三个年头,对于她来说意义不同。这是她担任“晋之星”高速动车组G606次列车长的首个春运,从分管4节列车的乘务员到担负全车上千名旅客安全的列车长,刘畅感到了压力和责任。
刘畅所带的班组大部分成员是90后,平均年龄23岁,虽然年纪轻,可巡视车厢、检查行李架、与司机在沿途各站联控等从不马虎。还考虑周到,为方便乘客准备了便民箱,针线包、药品、指甲刀应有尽有,还购置了和列车上茶炉口相对应的暖水袋、旅客行李箱上用的止轮器,甚至还为小乘客们准备了拼图魔方等玩具和儿童读物。
采访中,记者发现刘畅的嘴角破裂严重。她摆了摆手说:“没关系,在春运中这是常事,每天十几个小时几乎都需要说话,自然会上火。”
不光是动嘴皮,脚力也很重要,春运期间每天都要站立行走十几个小时,刘畅的手机数据健康表显示,两天值乘当中共走了25114步,步行距离19.69公里,爬楼层73层。她说:“虽然累,但一看到旅客的笑容,想到自己的辛苦能带给他们团聚的快乐,就又有了动力。”
这三口之家的父亲刘永庆5天走一次深圳,回太原的日子也是在车队忙。他说铁路人的春运全这样,大家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