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异地偷倒须三管齐下

28.07.2016  16:35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来自上海的大量生活及建筑垃圾被转移偷倒至江苏省苏州、南通等地,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事实上,近年来,垃圾异地偷倒事件在长三角、珠三角已发生多起,从已有调查结果来看,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和监管漏洞。

公共服务外包本是政府与民间资本良好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但在垃圾异地偷倒事件中,却因为具体程序和监管上的漏洞,沦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温床。

当地垃圾处理能力跟不上,政府的初衷是把这项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处理,但垃圾转运处理利润惊人,承包公司受利益驱动必然希望成本最小化,随便找个地方偷倒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这使得政府的垃圾处理外包“走样变质”。

照理说,政府相关部门在垃圾处理外包过程中,要有严格的程序与事后调查评估机制作为保障,既要保证财政资金有效使用,也要防止垃圾清运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但从结果来看,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并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来监管和约束外包的垃圾处理工作。

总结近年来发生的异地偷倒垃圾事件,要想有效遏制这一现象,应该三管齐下。

消除垃圾非法转移的动力。垃圾异地偷倒如同走私一样,其动力是经济利益。必须不断强化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通过严厉追究黑色利益链上各利益方的法律责任,大幅提升跨省偷倒垃圾的违法成本,使之不敢、不能以此牟利。

堵住垃圾偷倒的监管漏洞。斩断垃圾偷倒的黑手,还须强化监管。垃圾运出地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同时各地应进一步强化整体意识,探索建立垃圾处置的联防联控机制,不能把自家“门前雪”扫到“别人家”之后,让“他人”来为自家“门前雪”埋单。

提升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垃圾围城”不行,“上山下乡”更不行,城市垃圾处理还是要“向内”找到化解之道。垃圾运出地的城市应该通过增加垃圾处理场地、设施以及垃圾分类等措施,不断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减少垃圾数量。如果自身有足够的垃圾处理能力,那么自然就不存在异地偷倒的问题了。(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