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五弹连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思考”言论合集

09.01.2017  16:01

凝心聚力办体育

——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思考之一

钟文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体育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

如果说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成为体育大国的重要标志,那么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也就意味着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非但不能下降,而且在一些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项目上还要有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广大群众从体育事业发展中获益,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样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重竞技轻群体,曾是体育界一些领域行之多年的工作现实。即便这种现象近年有所好转,但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无法做到全民健身工作令群众真正满意。中国体育的国际竞争力要向国际通行标准靠拢,而不是仅以金牌数量论英雄;中国体育的群众满意度理应成为体育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而不是对待全民健身敷衍了事就想蒙混过关。持续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已然遭遇严峻挑战,稳步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需开创性的工作作为支撑,中国体育要想在这样的发展阶段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就不能不统一认识,就不能不提升专注度,就不能不凝心聚力、奋勇前行。

凝心聚力办体育,意味着体育界对当前的体育发展现状应有清醒判断。中国体育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证明,优势项目的竞争力已经变得参差不齐,弱势项目的突破也还看不到明显迹象。而在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领域,基本的发展氛围已经形成,但全民健身的覆盖面与精准服务还难称令人满意,体育产业的基本架构与虚热现象也还存在先天劣势与值得警惕之处。

凝心聚力办体育,也还意味着更多坚守与传承、开拓与创新。对于理应坚守的中华体育精神,非但不能产生丝毫动摇,而且还需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与强化;对于发展理念与发展路径的认识,树立“大体育”理念,努力实现体育工作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类共享,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理应成为统一思想的压舱石与务实行动的领航器。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历经几十年努力,体育人用心血与汗水收获了沉甸甸的成就;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体育人更应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收获更大光荣。

  

让体育的面色更红润

——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思考之二

薛原

中国体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变革需求。纵向看,经过30多年奋斗,竞技体育已稳定在世界强手之列,以奥运争光为中心的目标体系,正在不断延展为由“大体育观”引领建构的综合价值体系;横向看,随着体育综合价值被深度开掘和广泛认同,体育同经济、社会、文化、健康等诸多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化学反应”,其独特的纽带和平台作用日益凸显。深化改革此其时也,时不我待。

时空场景的转换和变迁,深刻改变着体育发展的模式,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亟待现代化的理念和措施与之匹配。以往,体育更多从国家层面得以展示,如今,在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体育的多元功能日益彰显,“绿色、健康、朝阳”的特性正催生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后劲。让体育的筋骨和神采在这3个层面得到充分发扬,互相支撑,体育改革的路径和模式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依托。

跳出体育看体育、看体育改革,需要重构发展格局,打破利益藩篱,激发内生动力。勇气、信心、智慧缺一不可。这不仅是“蜕层皮”,更意味着脱胎换骨。对以往模式的认识,应当有时代的视角,对未来发展的把握,更要有包容的胸怀。

举国体制理应注入时代内涵。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充分融汇社会力量,才能真正将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发挥出来,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甚至成为固化利益的借口。

问题导向需要倾听各方声音。认真梳理不平衡发展中的短板,让基层成为体育的沃土,改变体育社会组织“倒金字塔”的架构,推动大众体育社团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无数“毛细血管”,让中国体育的面色更加红润。

服务全民亟待更新管理理念。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是民生已成共识。让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优先保障体育的社会效益,政府不是大撒把,而是要以服务的理念去更有效地引导规范。

尊重规律更要力戒浮躁心态。体育产业是块诱人的蛋糕,资本的涌入会带来新的动力,也会产生泡沫和虚火。体育事业和产业的规律不只是训练规律、比赛规律,也包含市场规律、教育规律等诸多要素,综合把握、理性前行、久久为功,体育将为国家和民族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更为久远的荣耀。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中国体育曾创造了无数辉煌,如今又站上新的起点。人们的心中,期待一张全新的答卷。

  

下好全民健身这盘棋

——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思考之三

郑轶

纵观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全民健身从未像今天这样,地位如此重要,价值如此凸显。过去一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相继印发,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全民健身新的发展坐标,既有立足于提升国民体质、拉动产业消费的现实考量,更着眼于“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长远大计。

当百姓的健身意识从初步觉醒变为广泛共识,当群众体育活动从政府包办变为多方参与,全民健身历经多年的开展,已然铺就较为坚实的基石,形成持续向好的氛围。但随着体育成为生活“必需品”和社会新时尚,大众升级版、个性化的健身需求,倒逼全民健身既要持续保证“量的供给”,又要做好“质的提升”。以新思路撬动发展的杠杆,破解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才能抓住全民健身的“牛鼻子”。

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度融合,为全民健身带来新机遇和发力点。在慢性病、亚健康日趋严重的当下,将防治疾病的关口前移到体育锻炼环节,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借助大体育、大健康理念的普及,将这项民生工程提升到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层面,从而打破人均场地设施不足、缺少科学健身指导等瓶颈,既是回应百姓关切之举,也有助于释放全民健身的潜在能量。

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不相适应,被视为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短板之一。尽管近年来通过“雪炭工程”“三边工程”等惠民便民举措,逐步开垦出普惠性公共体育服务的土壤,但在覆盖面、城乡均衡、精准服务等方面仍存在死角和痛点。这也是体育管理部门的突破口,除了自身要面对新的角色定位,还要以体制机制的创新盘活各方资源,让政府、社会、大众三股力量持续产生化学反应。

如今,全民健身已超越体育范畴,“触角”伸向素质教育、文化繁荣、民生改善、大众创业等诸多领域,由此衍生的多元功能,是对过往“重竞技,轻群体”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进一步纠偏。对全民健身的理念、发展路径、管理模式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重构,是在驶入发展“快车道”之后,确保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举。

植根于民、服务于民、全民共享,这是全民健身的核心价值,亦赋予其生生不息的活力。谋篇布局下好这盘棋,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福祉,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未来都将得到丰盈收获。

  

竞技体育的更多维度

——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思考之四

晨曦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尤其是中国女排的表现,激荡中国力量,振奋民族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体育的永恒追求。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的卓越表现和昂扬气势,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人生添了彩,锻造出彰显国家形象、民族品格的中华体育精神。不管时光如何流转,都将熠熠闪光。

在新的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更多元的维度、更深刻的内涵。以金牌为单一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正在被扭转,包容性更强、更能折射体育综合价值、为竞技体育注入时代能量的体育观正在成为共识。

政府和社会可以兼容。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当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开门办队、开门办赛。搞好竞技体育,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实际,为不同的项目开出不同的药方。推动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完善职业体育的发展体系,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的发展环境,塑造职业体育文化,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可以相辅相成。过往,大量资源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体育的健身、产业、教育、文化等功能没有充分发育。应当认识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黄金双翼”。两者之间实现良性循环,互为支撑,是新时期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可以有机结合。里约奥运会一些优势项目的滑坡已敲响了警钟,既要发挥好举国体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竞技体育攀登顶峰方面的制度优势,又要立足实际,深化市场机制下对体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体育发展寻找更多元化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为国争光是矢志不渝的目标,改革创新、有效转变发展方式是必须回答的命题。备战奥运会、筹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带来了新契机。搭载了更为强劲的时代引擎之后,人们期待着竞技体育写下新的辉煌。

  

体育产业 “偏科”待补

——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思考之五

刘硕阳

你们是不是有赠票?”随着近年来国内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逐步活跃,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赛事,然而“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依然存在。这既与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习惯有关,也说明国内的体育竞赛表演业要成为引领体育产业转型发展的“龙头”,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更多的赛事伴生的转播权纠纷等现象,更让人感到建设一个规范健康的市场依旧任重道远。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16年年底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产出达到149.5亿元,增加值为52.6亿元。虽然增长势头强劲,但也应当看到,竞赛表演业在体育产业总产出中的占比仅为0.9%。而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的总产出占比达到了近七成,继续扮演着一枝独秀的角色。

近10多年来,我国体育产业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持续稳定增长,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潜力股”。但同时,体育产业的自身结构依然严重“偏科”,竞赛表演业和大众服务业亟待补短板、强筋骨,体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更积极的引导和推行。

体育赛事活动需要更加丰富。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极为多元,各地应当根据自身特色来打造精品赛事,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路;休闲健身产业同样可以有所作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身休闲需求不断增加,无论是冰雪、水上、航空,还是山地户外等项目,都可以唤起足够多的参与人群;即便是现在占比最高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也需要积极进行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才能在同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体育都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小圈子”,体育的产业功能近年来才得到认识并开始大力发掘。愿景固然美好,改革的过程则任重道远,在这个过程中,转变观念、打破梗阻尤为重要。比如,如何打破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瓶颈,依然有着诸多现实困扰。真正放开体育资源的入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达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效果。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