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开启新局面
图为江铃重卡正在生产。全媒体记者 米国伟 摄
2020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第一季度,全市上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市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提出“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着全市人民在转型发展新路上不断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经济发展稳定向好、城市进入地铁时代、全面小康建设精准有力、政务服务更加便捷、综改区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这一年,太原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回暖
就在十几天前,太重生产的WK-35矿用挖掘机在陕西某露天煤矿正式投运。矿用挖掘机一直是太重的核心产品之一,2020年以来,随着产品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此次为陕西用户提供的WK—35挖掘机在整机设计、制造等各个环节均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挖掘机驾驶室监控、系统安全、运维与诊断、零部件检测等全部实现智能化升级——能够全方位无死角满足驾驶员盲区监视;智能识别误入工作区域车、人、物并可声光报警;实时监测、控制铲斗位置,确保其在系统预设的最优区域内运行;专家库可以显示3000余条报警与故障,并包含故障代码、产生原因、故障解决办法……“不仅是制造工艺技术的升级,这也是我们的产品首次进入陕西市场,虽然地理位置不远,但对太重扩大WK系列挖掘机市场占有率,推动公司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却意义重大。”太重集团设计人员岳海峰介绍说。
从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到年末全市经济继续稳定复苏、经济增长方式持续转变。的确,既要效益更要质量,不仅仅是太重这个老牌装备制造企业的选择。2020年5月11日,全市普通中学全面复课,伴随着生产生活有序恢复,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步入正轨。
去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7%,工业投资速度、质量全面提升。
这样的势头一直延续至年底。去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实现由负转正,工业投资同比增长两成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的投资分别增长五成多、近三成。到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连续7个月当月实现正增长。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设备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发挥新动能作用,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
不仅仅是工业,去年第三季度末,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09.6亿元,增长0.1%,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由负转正,市场活力动力增强,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经过几个月的攻关,我们长城AI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已开发出产品缺陷检测、目标识别、人体姿态识别等核心算法。新的算法看得见、互动好、响应快,可以直观展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功能。”12月22日,长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华高兴地表示,“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2.3%,研究团队也很给力,2021年我们将积极探索智慧电网、新型神经网络、城市用电量预测等创新技术,为科技转化为城市美好生活不断努力。”
说到基础设施建设,我市今年在新基建上也不断发力。据市工信局最新统计,2020年,我市5G网络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目前已累计开通5G基站4293座,5G终端用户达95万。新基建的崛起,为我市持续探索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太原高地”,无疑将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予巨大能量。
锦绣
2020年12月26日,太原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从中午12:00运营开始至晚间10:00运营结束,客运量总计为15.94万人次。2021年新年第一天,2号线客流突破20万人次,开通以来总乘客人次突破100万。地铁在太原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2号线是太原乃至山西全省的首条地铁线路,全长23.647公里,南起西桥站,北至尖草坪站,沿人民路、长治路、解放路敷设,全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3座,其中换乘站7座。
首条地铁的开通,不仅标志着太原进入地铁时代,也预示着太原城市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目前,1号线正在紧张建设,其他线路正在积极进行前期申报工作。从整体推进情况看,我市地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久的将来,将建成多线路、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线网,带动太原城市迈向新的发展模式,提高太原省会城市首位度,拉大太原城市发展框架,发挥太原的核心引领作用,引领全省转型发展。2020年,在面对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广大城市建设者一边做好疫情防控,一边奋战在工地一线,创造了新的业绩。
作为贯穿我市老城区南北的交通主动脉,解放路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时代变迁,承载着数代人的岁月记忆。去年3月,解放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广大建设者6个月的努力,去年国庆节前夕胜利竣工。改造后的解放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公交优先理念,道路拓宽至50米,设置31处地铁出入口、34处公交车站、37处公共自行车点,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构建了城市多元化立体交通体系;坚持地上地下统筹、里子面子并重,拆除违建12万余平方米,架空线缆全部入地,地下管网负荷能力大幅提升,沿线31条背街小巷、63个老旧小区同步改造一新;坚持保文化、保历史、保文脉,亨得利、林香斋、宽银幕电影院、解放百货大楼等标志性建筑恢复历史风貌,明代镇远桥遗址再现往昔光华,两侧建筑庄重典雅,彰显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坚持绿化与彩化并举,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沿线绿化10.3万平方米,60处各具特色的游园绿地点缀其间,构造出错落有致、移步成景的立体景观,这条通衢大道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并州大地,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样板。
增强辐射力,促进全省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省会城市太原肩负的重大任务。按照这一要求,2020年在城市东南部启动了龙城大街东延、中心街东延、南中环东延、东峰路南延等重大市政基础工程。这四条道路,共同组成一个“丰”字形的路网结构,为太原城市发展新增了近2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对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省会形象,实现太原与晋中两市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力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均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6月25日,太原东山旅游公路通车,总长229.5公里的东西山旅游公路将太原市拥入怀中。这条公路,集交通、人文、生态、体育诸多元素于一体,不仅成为带动全省旅游提升、经济推进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一张靓丽的山西名片。全线串起68处县级以上人文景观、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6处市级农业旅游点和17个城郊森林公园,辐射周边百余处观光景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旅交通黄金线。
“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作为省、市重点工程,位于晋源区太山脚下,北起风峪沙河以北100米,南至太古公路,西起风峪沟口,东到晋祠路,总面积约2730亩的太原植物园,2020年建成开园后,吸引了大批市民入园游览。汾河治理美化四期工程启动后,水利工程当年基本完成。一个青山绿水之城、和谐宜居之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小康
去年12月12日,阳曲县泥屯镇清风良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小米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合作社正在免费为乡亲们的谷子脱壳。泥屯镇是阳曲小米的主产区之一,合作社的脱粒机可低温脱粒,能保证小米的色泽和口感。“每个批次的产品都会影响‘阳曲小米’这张名片的成色,我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口碑。”该合作社负责人吴翠萍说。
脱贫攻坚战伊始,阳曲县就确定了“小米挂帅”的发展思路。去年,全县种植谷子近10万亩,覆盖88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得好还要卖得好,阳曲县拓展“直播带货”新销售渠道,县委书记参与直播销售,六次邀请淘宝主播薇娅直播销售,同时通过斑马会员平台开展大规模直播助农活动,让阳曲小米成为了“网红”产品。前年小米产量在1500万公斤以上,销售总额增加近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2020年伊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坚持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诠释责任担当,聚焦贯通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举措,全力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
图为山西建筑产业现代化(潇河)园区。全媒体记者 米国伟 摄出台《关于应对疫情决战完胜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强就业扶贫的工作方案》等,开展助力脱贫攻坚线上招聘月活动,提供了1万余个就业岗位。逐户摸清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点对点帮助群众务工就业,有效解决了21512名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的问题,比2019年底超出4067人,同比增长25%,位列全省第一。认真落实省政府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10项举措,出台了克服疫情影响促进就业增收的28条举措,14家省、市、县三级扶贫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复工复产,扶贫车间由年初的2家增加到22家,共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304人,辐射带动贫困人口5230户10798人,户均增收近3000元。
去年市级预算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共计16287.1万元,同比增长9.7%,去年6月份全部切块拨付到位,由贫困县统筹使用,为脱贫攻坚决战完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全市剩余未脱贫的215户541人去年5月底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实施跟踪监测,持续跟进“回头看”“回头帮”,将796户1803人脱贫不稳定户,550户1050人边缘易致贫户纳入建档立卡常态化管理范围,全部解除返贫致贫风险。为已脱贫的55954人办理返贫险,牢牢兜住脱贫人口收入底线。据统计,娄烦、阳曲两县农村居民和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大幅增长,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六最”
去年12月9日,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区启用了两台新设备——企业自助智能审批机和个体自助秒批机。山西花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史政生和个体经营者金朵,分别成为两台自助设备打印出的第一份营业执照的领取者。这标志着太原市商事登记智能秒批系统在全省首家正式启用,商事登记实现由人工办变为机器办,定点办变为随处办,也为不寻常的2020太原政务服务再续新篇。
回想去年初,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节奏。如何再造流程助力防疫抗疫,保障复工复产,贯彻省委打造“六最”(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营商环境精神,我市行政审批部门面临“大考”。
——启动“五减(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三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一制(承诺制)”改革。大幅压减审批事项,企业只提交一次材料、一次申请即可办好一件事,将260个事项整合为204个,减少审批事项56个,压减率23.1%。
——大幅精简审批环节,全面取消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公示、论证、集体研究、现场勘查环节。一般事项由业务科室“一审一核”,科室直接办理事项比例达70%以上。减少审批环节423个,压减率51%。取消现场勘查环节130余个。
——大幅减少申报材料,减少申报材料近2000项,压减率50%。
——大幅压缩办理时限,在前年将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59%的基础上,去年又压缩30%。新办企业登记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全面推行“一窗通办”,分类设置综合窗口,实现“一窗收件、按责转办、一窗出件、评价反馈”流程闭环。疫情期间,204项审批事项共办理相关业务26096件。
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
去年1月至6月,数字太原“快”马加鞭,全市新增市场主体42141户,其中全程电子化办理33119户,占新增市场主体的78.59%。
这一年的太原,办税又快又好。压缩办税服务时间是税务部门的第一要务,通过优化和完善“电子税务局”,让纳税人多跑“网路”少跑“马路”,全年压缩办税时间20%以上。
过去一年,太原接水接气太便利了。太原供水集团在全市设立的10个营业大厅、10个维抢修服务基地,为用户打造全天候30分钟供水服务圈。申请材料越来越少,报装速度越来越快,服务态度越来越好。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太原市用水报装排名全国第八;“真的要给天然气公司点一个大大的赞。”企业用户廖志松从开始申报到最后送气,只来过天然气公司两次,一次提交用气申请,一次签订建设工程委托合同,真的便利。
过去一年,太原“互联网+”海关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速。太原海关印发《太原市优化营商环境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简化企业注册登记、备案手续,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对部分加工贸易业务的办理手续进行精简和规范。“我们原来在单证准备齐全的情况下,最少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分分钟就可以实现内销征税。”某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的经办人许国斌说。
去年11月13日,山西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颁出,远在济南市的徐先生在网上申领到太原市的营业执照。至此,太原成为继济南、西安之后,全国第三个实现“跨省通办”营业执照的城市。根据国家部署,14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将实现“跨省通办”,即一地受理申请,各地政府部门内部协同,营业执照申办正是首批启动的事项。进入去年12月,我市市场准入环境再次优化,实现新开办企业“秒批秒办”。“秒批秒办”,一是申报审批智能化,二是登记类型模块化,三是办理场所就近化,我市将在各级政务大厅、银行等公共服务场所广泛布设商事登记智能审批一体机,将智能审批系统部署到智能审批一体机上,实行“智能审批+自助打照”7×24小时、365天不打烊自助服务,让智能审批一体机成为群众“家门口的企业登记店小二”,实现企业登记注册全程“自助办、就近办、马上办”。
综改
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进一步对试验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支持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央寄予厚望,省委、市委大力支持,干部群众鼓足干劲、奋力作为。在总规划面积6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有包括国家级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内的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和山西大学城,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超过500亿元。围绕“六新”突破,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项目在这里悄然日长夜大,产业在这里迅疾梯次崛起。
去年5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了解改革创新发展情况并发表重要讲话。谆谆教导和殷殷期盼,激荡着在场人员乃至全省坚定转型综改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惊春迟,奋蹄疾。时针拨回到3月12日,山西汽运集团的大巴车停靠在益海嘉里(太原)粮油深加工项目工地,来自江苏省淮安市的19名工人顺利抵达。由综改区财政出资调派的“返岗直通车”,往返2000余公里,“点对点”接回施工人员。省内“返岗直通车”更早开始运行,去年2月18日,张雅琦从老家吕梁返回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巴车专门去接,不可能这个时候能回来上班。”这名22岁的熟练技工说。为了加快推进项目复工投产,综改区管委会把“服务”二字发挥到了极致,有组织直通车、配发防疫物资的精准,有现场指导办公、精简审批手续的贴心,当然,还有“一窗受理、一网审核”的积累,转型的引擎轰然点燃,为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源源不断输出动力。
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彼时的中国电科(山西)电子信息科技创新产业园,盼来了焦急等待中的复工。去年3月底,停滞了一段时间的厂房、基地开始“疯长”,“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电子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及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迅速成型。自主研发的生长炉里,成批的碳化硅单晶规律地显现模样,伴着工业流程不断优化,输出能力稳定提升。用11年时间解决了晶体生长和晶片切割抛光技术,厚度只有0.5毫米的碳化硅晶片终可量产。指着厂区外还不太平整的道路,工程师开玩笑说,“我们最不受运输条件影响,十几片晶圆一个包就装下了,几十万元的产品叫个快递就能发货。”一期7.5万片的碳化硅晶片产能,将彻底解决外部技术封锁,实现自主可供,年产值可达10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在本地的延伸。
去年10月10日,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包括基础设施与上下游产业链,预计总投入达千亿元。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表示,这是“合成生物学史上最大的项目”。在英美等国尚在理论研究阶段时,凯赛生物率先实现生物合成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核心产品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稍早的8月12日,国内合成生物第一股凯赛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去年12月11日,以“融汇三晋创造未来”为主题的“金融集聚区”授牌暨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专题活动举行。两个“金融集聚区”揭牌、3只基金设立,4家股权投资企业、6家银行、6家保险机构入驻,19家企业集中挂牌“晋兴板”,金融生态体系加速形成。
去年12月17日,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通知,公布了第二批33个城市(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入选。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十四五”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在新的春天里,在太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甜的果,“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