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下一条心 闯出一条路——二论推进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大会召开,号角吹起,我省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创新战略就此确立。
有了对科技创新必然性与迫切性的高度认知,接下来的考验就是,我们有多大的决心去推进科技创新。
提起科技创新,包括很多山西人都会这样评价:“喊了这么多年,除了挖煤,要啥没啥,山西哪能搞成科技!”这无疑是产业定式下的一种思维定式,但也从另一个视角提醒我们,一个资源大省实施科技创新绝非易事,如果缺乏背水一战的决心,没有全面创新的勇气,最终,任何政策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实。
近年来,我省不仅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创新活力也被严重遏制。2014年,我省科技意识指数仅为32.9%,远低于全国47.88%的平均水平,这个指数不仅是科技创新现状滞后的反映,也是我省创新生态整体滞后的反映。回望山西经济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每逢煤炭市场萧条时,我省科技求新的呼声就会高涨起来,但多年下来,始终未能冲出资源依赖的重围,“挖”和“用”依然戏剧性地在煤炭产业中并存与对立着,最终在煤炭市场好转之后,经济发展车轮又会再次回到固有模式的轨道。
论及转型发展,我省常常以德国鲁尔区为喻,鲁尔区曾是欧洲传统产业最密集的工业区,其钢铁产量占全德70%,煤炭产量占全德80%以上,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使当地一度面临走投无路的发展困境,但是今天,这里却是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完整体系。相比之下,国内某些资源型城市在历经了短暂的辉煌之后,便在产业周期的轮回中神话破灭,归于沉寂。 经济转型,有成有败,那么因何成?缘何败?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调查统计,投资生产的回报率是1∶1,投资金融的回报率是1∶5,而投资科技的回报率是1∶7。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1%以内的话只能进行技术上的使用,占比1%-2%可以进行技术改进,占比在2%以上才谈得上原始性创新。可见,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以什么态度去创新,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成与败的问题,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创新不可能终成正果。
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曾经因为煤炭而被遏制的创新冲动,此刻又因为煤炭而活跃起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本次科技创新推进大会的召开,无疑向全省上下传达出明确信号,我们再也不能在煤炭市场形势不好时强调科技创新,煤炭价格一上来又去挖煤卖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攻坚克难,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不能偏离创新发展的轨道。
先有制度创新,才能有全面持久的技术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前提就是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先行先试的决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创新发展,首先要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来支撑。
“程门立雪”“断臂求法”是流传千百年的喻世故事,告诉了世人心诚志坚与终得正果之间的哲理关系。今天,当我们踏上科技创新的漫漫征途,前路所面对的重重魔障并不逊于十万八千里的三藏取经之路,其间若有半点犹疑,必定是前功尽弃,无功而返。
坚持创新发展一定要增强战略定力,一定要把思想从资源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封闭保守中解放出来,从不敢担责中解放出来。没有思想大解放,创新发展就形不成共识,凝不成合力,没有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创新发展的根基就不牢靠,就有半途而废的风险。创新之路必定充满坎坷,除了拥有先行先试的气魄,还要给先行先试者预设容错机制,让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后顾之忧,为久久为功的创新行为营造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给想创新的人以平台,给能创新的人以舞台,给创新好的人以奖台。
发展是硬道理,今天,在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把创新文化渗透到“六大发展”“六型”转变的方方面面,创新就是政绩,创新就是发展,创新就是作为。今天,就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到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上下的第一使命,强化创新发展的政绩导向,建立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强化绩效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把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纳入对干部的甄别、调整、使用工作中,以明确的干部选任导向营造鼓励干事创业、创新有位的政治生态。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意比金坚,才能抓铁有痕,心若磐石,方可踏石留印。
横下一条心,闯出一条路,让科技创新在三晋大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