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峪村扶贫慰问随笔
14.03.2017 18:04
本文来源: 气象
今年1月18号上午九点钟,去往隰县阳头升乡贺家峪村的车队出发了。单位派有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所以每年都会来,这次有幸,我能参与。车载着我们从柏油公路,到水泥马路,再到泥泞的乡间小路。一路盘山而上,涉岩而下。我偏转着头看车窗外的颓败和苍凉,不禁问驻村第一书记刘建华,“阿姨,他们怎么不搬出来,到县城去呢?”“没钱呀,不然穷乡僻壤的,怎么还在这里,不然咱们怎么会过来帮助他们。不过,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很多都是孤寡老人”。
越往山里走,气温越低,山坳坳里仍有积雪藏着,任凭太阳怎么也照射不到。我在心里默默的编着歌,“黄土窑里黄土炕,窑洞顶上种枣树,美丽的姑娘出故乡”。这一走,还有几人会回到山里。山路很窄,车子几次在盘山转弯的时候,我都头皮一紧,觉得会随时被甩到山下。“可是,对面来了车怎么办?”我不免担心的问,建华阿姨说:“几乎没有车的”。下山的路上,有肩上担干柴的村人贴着山根儿为我们让路。一大担的柴,将他的头压得很低很低。双手扶着柴,努力的仰起头远远的看向我们。和他对视的那一瞬,我心头一热,多像我的父辈。
究竟爬了多少个山头,下了多少次坡路,我已无从计数。车子终于在泥泞的路上停止了摇晃,是的,我们到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平房,这里原先是村里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现已成为第一书记扶贫驻扎点。院子里的屋檐下,站着几位老人,双手揣在袖口里,定定的看着我们从车上往下卸慰问品,此时我注意到有两个老人一直徘徊在车尾处,伸伸手,又缩回去。有几颗白菜滚落到地上,他们捡起来颤巍巍的走到窗前放好。他们也曾是年轻的汉子,多想帮上一点忙。
卸完慰问品后,我们开始入户慰问,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户是一对老夫妇家。两张老旧的木头桌子,一台90年代的电视机,应该是这间屋子里最值钱的家电了。他们看到我们像手足无措的孩子一样,听话而又安静的坐在炕边。我咧着嘴冲他们笑,他们也露着一两颗牙冲我笑。我挨着这位戴着黑色毡帽,白白净净又笑容和蔼的爷爷坐下。他的双耳严重失聪,我只能趴在他的耳边使劲儿的和他讲话,他不停的摆手说:“听不懂,听不见哇”。尽管如此,他也笑哈哈的愿意听我说。认真的看着我的嘴巴,看着我的眼睛,像可以看得懂唇语,认真理解着我的喊话。我调皮的和他逗趣说:“你猜,我,多大,年纪多大”,一边打着手势指指自己,一边比划出一个西瓜。他露出了仅有的一颗牙冲我得意的笑,为自己终于听懂了我的言语。他打着手势,一个九,一个二,“我,92啦”。我们听到他的回答笑了起来,他也开心的笑。
这位爷爷姓赵,因我不通方言,叫“赵什么”一直未听明白。他和奶奶都已鲐背之年,无劳动能力,是村里的低保户。农村类似于这样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还很多,真是幸福的家庭皆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啊!回来时,我一路无话。建华阿姨说,“这次带去的面和油,够他们一段时间的生活保障。他们大多数都在这里养老,等着入土”。闻之,我内心钝痛,心疼他们或许直到终老,也都不能看到山外的世界。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尽管很多农村的鳏寡老人受到了低保的照顾,但这些老人的数量却一再冲高,但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作为临汾市气象局的一位普通职员,我荣幸参加这次义工活动,同时,也呼吁社会上的更多力量,能和我们一路,关爱山里更多的鳏寡老人。(责任编辑:陈虎英)
本文来源: 气象
14.03.2017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