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 探访太行吕梁主战场:干部驻村凝心聚力拔穷根
一场大雪刚过,吕梁千山万壑银装素裹。
12月16日,记者驱车来到心中仰慕已久的兴县蔡家崖。说“仰慕已久”,是因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蔡家崖是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和晋西北行政公署所在地,贺龙元帅在此生活、战斗了11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路居此地,进行过重要的革命实践活动,因此这里当年有“小延安”的美誉。
70多年沧海桑田。如今这片曾被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正在开展一场新的战役——脱贫攻坚战。县扶贫办主任田左玉告诉记者,兴县是吕梁山区连片特困县之一,也是我省版图最大的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区位偏僻、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依然很大。目前全县376个行政村中,贫困村就有297个,贫困人口约有6.5万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县下乡办主任王宇说,按照省、市、县的部署,全县297个贫困村都有干部驻村包村,眼下干部群众正铆足劲攻克贫困。
下午4时,记者踏雪来到蔡家崖乡池家梁村。这里距离县城7.5公里,全村98户、320口人,2/3是贫困户。
走进村委会,只见一个瘦高个、戴着眼镜、身穿绿色军大衣的年轻小伙子正忙着整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资料。“他是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晋兴能源有限公司派驻我们村的干部,名叫刘彦兵,是兰州交大毕业的高材生。本月27日就是小刘的婚期,他远在太原古交的家人一直打电话催他回家筹备婚礼,可他推了一天又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成计云介绍道。
“眼下村里正忙着搞建档立卡工作,村干部谁也不会操作电脑,在这‘节骨眼’上我走了会误事。”小刘腼腆地说。
说起刘彦兵,成计云赞不绝口:“工作热情高,脑子里点点多,驻村才几个月时间就办了很多实事,村里人没有不夸的。别的不说,他一进村就多方协调,帮我们解决了吃水这个老大难问题,今年10月23号家家通上了自来水。走,我领你们到蓄水池去看看。”
蓄水池建在村外的山坡上。寒风凛冽,山路冰封。费了很大劲,记者攀登到了蓄水池旁。揭开挡在蓄水池上的木板,俯视水如泉涌,耳畔水声隆隆。成计云介绍说,由于这里海拔高,村里一直没有实现引水入户,人畜用水过去主要靠肩挑车拉。经小刘协调,西山煤电晋兴能源有限公司和水利部门大力支持,这个投资18万元的蓄水池很快建成并投入运行,如今清醇甘甜的泉水通过管道从这里输送到了每户村民的家中,全村百姓终于告别了翻山钻沟“背水吃”的日子。
离开池家梁村已是晚7时,记者又摸黑走访了蔡家崖乡的张家岔村。
张家岔村的自然条件比池家梁村强不了多少,抬头是山,低头是沟,沟沟壑壑中难得有一块平地。全村258户人家,贫困户就有110户。多年来,村民们只能在山脚、山坡上垒梯田,种玉米、小杂粮,收入少得可怜。
年届花甲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厚热情地将记者领到他家居住的窑洞里。聊起干部驻村帮扶的事,老张打开了话匣子:“如今的驻村包村干部,身上传承着当年的‘八路’作风。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实心实意解决大家伙的生产生活困难,很快就把乡亲们的心拢在了一起。”据老张介绍,张家岔村是吕梁市农委的帮扶点,市农委驻村工作队在尹元志副主任的带领下,挨家挨户搞调研,既出脱贫好点子,又免费给村民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深得群众好评。
为了培育脱贫致富新产业,工作队调研后建议张家岔村利用农家土窑洞搞蘑菇栽培。一开始,大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于是尹元志和农委的其他干部一家一家做工作,目前全村已培育出10个种蘑菇示范户。小小食用菌,在农家窑洞里开出一个个“致富伞”。
张永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孔20多平方米的窑洞,可培育菌棒1000包,一茬收入1000多元,一年3茬,总共可收入3000多元。既不占耕地,又可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如今村里又有许多农户动了在土窑洞里栽培蘑菇的心思。
干群一条心,倾力拔穷根。这是革命老区蔡家崖的写真,也是全省上万驻村包村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决战贫困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