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扶贫状况调查

21.10.2014  18:51

              在首个扶贫日之前,省扶贫办组织“太行、吕梁老区记者行”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10月13日至15日,本报记者分别深入阳曲县、沁县、武乡县等地进行了采访。

              发展设施蔬菜村民不用外出打工了

              记者在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采访时,一个西红柿种植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已经成熟的果实。“通过土地流转、在园区打工,一年下来能赚4万多块钱。”村民白根银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不用外出打工了。
  思西村是个贫困村,去年太钢集团结合该村已有的设施蔬菜基础,给村里建起一座现代农业生态园。如今,农民走进大棚,成为园区的工人。
  山西太钢泥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杨忠辉说:“为了能让村民从园区赚到更多的钱,我们正在筹划联合所有制模式,让农民拿参与土地流转的钱入股分红,这样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多赚40%。”
  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表示,随着企业产业扶贫的深入实施,可以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路径,也能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玉米套种中药材农民收入提高了

              “我们村的地,土层深厚,属于中性沙壤土,非常适合种植黄芩。”长治沁县段柳乡青屯村村民王庆奇说,但从去年开始,他才真正了解并大规模种植黄芩。
  黄芩的幼苗怕水、喜阴,可以套种在玉米、核桃、葵花等植物为其遮阳,这一做法可以提高黄芩幼苗的成活率,还能增产增收。去年,当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请来老师给村民们传授种植技术、分析土壤成分、如何处理杂草等,再加上保底的政策扶持,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种植中药材的好处。“我们家共有28亩地,去年地里一多半种了药材,其中黄芩、板蓝根、生地各3亩,白芍9亩。以往种玉米,每亩地有500元的收入,现在换种、套种药材,每亩地提高了1500元。”王庆奇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现在药材的成活率达到近90%,年收入近6万元。
  与村民王庆奇一样,村民们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种植的药材卖给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该模式是由振东集团牵头,沁县春晖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合作社,在牛寺乡、漳源镇等8个乡镇19个村实施,共有1029名农户参与种植,种植的药材如高于保护价,按市场价格回收,如低于保护价,按保护价回收,确保农户不赔钱。

              搬出山窝窝 居住环境改善了

              在长治市武乡县故县乡,紧邻省道S322有一个叫五村的行政村,分别由小庄村、百草站村、前沟村、崔家庄村、李家坪村五个自然村组成。“2005年以前,五村村民分别居住在附近的大山里,新村则是一片荒地,之后,因地理环境优势,村民们一致选择在这里建设他们的新家。”五村党支部书记张先保说,移民搬迁之前,散居在沟岭里的村民不足70户。建设初期,新村的规划设计就考虑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2005年开始建设移民新村,宽敞明亮的房间、硬化的乡村道路,五颜六色的绿化,学校、卫生所、活动室、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除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外,新村先后发展双孢菇种植和肉鸡养殖两大支柱产业,让村民们走上致富路。宜居的生活环境加上规模化的种、养产业,宏艺新村村民也由1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220多人。

责任编辑:刘振华    审核:刘振华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