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糊口粮”到“金豆豆” 小杂粮摇身一变成了大产业
零星散种的小杂粮一旦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联系起来,迈向大市场,便摇身一变成了大产业,以靓丽的包装丰富的内涵,荣登大雅之堂,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一直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短板”,那么,作为供销社的基层组织,我省农民专业…
零星散种的小杂粮一旦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联系起来,迈向大市场,便摇身一变成了大产业,以靓丽的包装丰富的内涵,荣登大雅之堂,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一直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短板”,那么,作为供销社的基层组织,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点赞的“高招”呢?
对此,11月4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公司+农户小杂粮“弄潮”大市场
“每次喝苦荞茶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谈起苦荞,白松田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一丝微笑。
白松田是灵丘县乐龙苦荞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山西大山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宣传,灵丘苦荞系列产品的销路不断拓宽。
目前,专业社平均每年要加工500吨到600吨荞麦,年营业额500多万元,精深加工后的苦荞系列产品有苦荞茶、苦荞凉粉和苦荞面。这些产品不仅在灵丘周边各县以及太原、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广泛销售,还远销日本。
白松田介绍,灵丘苦荞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结构优势,灵丘苦荞麦不仅颗粒饱满、质量优,而且营养流失少、口感好,很受人们青睐!
丁茂是灵丘县乐龙苦荞专业合作社的一员,在与专业社签订了种植合同后,他得到了很多专业指导和培训,苦荞收益明显增加。像他一样跟着专业社走、得到专业社帮助的农民还有300多户。
与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时,确定最低保护价,以最优惠价收购,年终对社员实行二次返利;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为农民培训,讲解栽培技术,给农户免费发放种子、化肥,使农民更科学、规范地种植苦荞麦;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管理合作社,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有效保障社员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该专业合作社实行这些服务措施以来,直接带动1500户农民增加经济效益,年户均增收8000元;间接带动农户3000户,年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
“以前种的小米需要自己出门推销,价格卖得比较低,今年委托供销社在‘农芯乐’商城上销售,仅两天就全部销售完了,而且小米身价看涨。”晋中市榆社县一位农民感慨地说,自己的小米能卖到全国各地,这在以前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8月8日,我省首家大型涉农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芯乐”商城在山西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式上线。目标是打造山西网上农产品大市场,5年内辐射全国,所有乡镇村享受物流配送即日达服务,不仅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更要借助供销社农村便民店“大网络”的功能,把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认识和接受新生事物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虚拟的电子商务在前期要依托实体经营来推广,既要有线上丰富的功能,还要有线下的实体支撑。”省供销社理事会主任狄重阳说道。“假以时日,农村将成为潜力巨大的网购市场和农副产品网络交易市场。”狄重阳说,这种省去中间化的效应,能推动农产品公平贸易,让传统流通市场的肥中间亏两头,变成去中间、利归两头。
深秋时节,大同市新荣区高向台村一片忙碌景象。荣鑫小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里,一条长长的自动传输带,正在从仓库深处将新加工好的精制专用油糕粉,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等靠在门外的大型运输车上。
40多岁的晋北汉子,合作社的掌舵人边忠平正在忙着和工人们一起出货。
边忠平介绍,当年村里的种植比较散,杂粮产量低,价格也不高,就算把村里每家每户杂粮都卖光了,最多也就是每斤多卖几分,最后到手里也没多几个钱。“我就气不过,生出了自己办加工厂的念头。”
2005年5月,经过两年的筹备,边忠平联合妹夫许福明投资50多万元,终于如愿在家里办起了永丰小杂粮加工厂。2010年12月,边忠平牵头成立了荣鑫小杂粮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0多户。2012年又投资500万元,破土动工新建厂房。很快,占地面积11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型小杂粮加工厂竣工投产,并成立了永丰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注册“稷荣”牌商标。
新荣区供销社主任张素英介绍,截至目前,荣鑫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年加工杂粮9300余吨,品种有黍子、谷子、豆类、荞麦、胡麻等多种小杂粮,辐射和服务范围到了内蒙、朔州、左云、右玉、天津港口。通过与中粮集团合作,部分产品品种远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年销售收入112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小杂粮5万亩,为周边5000多农户增收100余万元。
边忠平介绍说,他和专业社的社员今年已经到河北石家庄、张家口等地考察了最新的杂粮产品加工设备,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小杂粮产品加工转型升级。按照长远发展规划,荣鑫小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将吸纳更多农户入社,力争达到年加工小杂粮18000吨、年销售收入2500万元的目标。
本报记者 许晶晶 通讯员 郎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