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推动全球发展合作与开放共赢

17.01.2017  11:01

 

韩立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中国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

1月17-20日,“世界经济论坛”在 瑞士 小镇达沃斯召开,主题是“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 习近平 主席将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全面阐释中国对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看法,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增进各方对中国客观、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国际形势迷雾重重的今天,习主席开年首访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势将为中国同世界的互动关系开启新局。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面临大量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世界经济仍未走出困境,经济全球化面临自冷战以来最强烈反弹,新旧热点问题集中冒头,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各类思潮多元发展、激烈碰撞,国际安全形势整体趋紧,国际战略格局面临调整重塑。可以说,世界又一次走上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亟待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与动力。而世界政治的震荡期也正是盘整期,往往为各类新事物的提供发展空间与肥沃土壤,也是新思想、新模式、新结构的酝酿过程, 对世界各国既是挑战,也是把握未来的难得机遇。

在这一关键历史时刻,各方都高度关注如何处理潜在危机,推动全球重现发展 合作 良好氛围,实现开放 共赢 美好前景。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作为一家非官方机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集中代表了当今国际社会经济、政治乃至科技、安全领域的新潮流与新趋势,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一块重要拼图,在传统国际制度之外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主题的设定也充分体现这一特征,“领导力”、“势头”、“担当”这些词汇可谓抓住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世界形势的核心关切,诸如“数字经济”、“未来能源”、“未来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也同世界发展的未来趋势高度契合。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实力地位不断提升,融入世界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达沃斯之间相互关注程度也在显著提升。达沃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和积极心态看待中国、期待中国,希望能在中国寻找新机会,也希望中国能为国际社会做更多。中国也在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在看待达沃斯,希望在这种新型互动中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推动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也推动中外互动再上台阶。因此,习近平主席此次到访达沃斯,将传递何种信息,在碰撞中将产生何种火花,中国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与国际社会更好互动,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活力,给世界带来更多“中国机遇”,都引起国际社会高度期待。

一是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尽早走出困境,复现繁荣。当前,世界经济不但没有走出危机阴霾,反而又再次出现大量风险。南北国家各自面临不同挑战,深层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多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政治安全风险加大,全球地缘热点频发,主要国家疲于应付内政外交各方面难题,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复苏难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及经合组织等机构近两年接连调降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综合各方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4%,仅比2016年略有回升。展望未来,如何在传统财政和货币政策之外寻找更有力的政策手段并实现结构性改革,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激发新的产业或科技革命,克服老龄化等种种社会问题,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是如何引导经济全球化均衡发展,包容普惠。客观而言,本轮经济全球化在创造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加剧了某些地方的不平等现象,造成了某些国家或民族的边缘化。但各国在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不应该被问题绑架,更应该面向未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一些新特点和趋势,引导其向更加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在指导思想、分工体系和治理体系三方面发生显著积极变化。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与回调,或推动国家和政府力量的回归,从而提高对某些负面影响的可控性;新一轮工业革命可能冲击现有分工体系,将重塑各国在其中的角色,对未来高地的争夺即将展开;随着国际间协调的加强,经济全球化也可能实现更加有效管理,在危机过后,我们很可能将面临一个更加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全球化管理模式。

三是如何在新时期推动中国与世界更好互动,合作共赢。从过去三十多年的历史来看,稳定、增长与开放是中国给世界最大的机遇。中国社会与对外关系的的稳定,是确保国际安全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在繁荣时期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危机时期则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中国的开放,更是确保经济全球化稳步向前发展、确保国际社会开放共赢的重要前提。展望未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的实现进程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稳定、增长与开放,而中国与世界互动水平的提升则将使更多发展成果实现积极外溢。

由此,习近平主席此访不仅是善用一个新平台,更是建立一种新纽带。不仅将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拼上一块重要的拼图,更将为我们观察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中国和世界都能从中得到更多。

原文链接: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38_15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