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加减乘除”怎么做
杨兴平委员:调结构就像经济发展“转换器”,会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
刘曙光代表:主动“瘦身健体”,才能让发展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耿洪臣代表:发展新兴产业不能“一哄而上”,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结构不优,发展不畅。经济稳中有进,转方式调结构是绕不过去的关口。
我国经济结构正呈现积极变化:服务业首次撑起GDP“半壁江山”,高技术产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两会上,如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代表委员们认为,结构调整是个中期任务,调整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显现,但早改早动才会占据先发优势;既要调整存量,也要做优增量,做好“加减乘除法”。
调结构,是破除瓶颈的“推进器”。
“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产品质量不优、经营效益不佳、环保节能不力的落后产能也占据了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刘曙光代表认为,发展阶段和客观条件已发生趋势性变化,我们只有主动“瘦身健体”,才能有效破解发展瓶颈,让经济发展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调结构,也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器”。
新常态下,随着结构变化,一些行业会加速优胜劣汰、付出一定代价,但也会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调结构就像经济发展的‘转换器’,会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在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委员看来,一些沿海城市之所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就在于其更早转入了调结构、转方式的阶段,“结构调整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调结构,等不得也熬不起,任务十分紧迫。
“当前,结构调整既进入了阵痛期,也迎来了机遇期。”刘曙光表示,市场上有些落后产能、产业本应淘汰,但一些地方碍于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产生了犹豫,“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更加坚定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养老、旅游等服务业飞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凸显,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比重明显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快速提升。”谈及近年来我国结构调整的新进展,杨兴平表示乐观。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哪里?
“具体来看,就是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让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别成为三次产业主体,让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的支柱。”刘曙光说。
一方面,传统产业要改造升级。“不少传统行业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弱,企业办社会压力大,生产经营面临着一定困难。”北方重工集团董事长耿洪臣代表认为,为此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创新盈利模式,从传统的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变。
改造升级也可借助“外力”。“在潍坊,不少农业、工业企业已经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刘曙光认为,当前,“互联网+”、信息化让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也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谁适应得快、运用得好,谁就能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
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也要加快发展。近年来,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国家明确提出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也在根据自身条件禀赋提出发展规划,势头良好、前景可期。”杨兴平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做产业规划时,什么新鲜上什么,导致风电、光伏、海洋工程等朝阳产业很快又陷入过剩。”耿洪臣建议,发展新兴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而要经过严密科学的论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改善市场环境,让创新驱动更多发力
调结构,抓手有哪些?
——市场环境要更趋良好。“产业结构要调,政府的理念也要转。”刘曙光表示,在调结构的紧要关头,政府更应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今后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效能,要更加注重运用规划、法治、标准等手段,把该由市场起作用的还给市场,“比如在环保、用水、能耗、排放等方面建立更科学更严格的产业标准,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从而为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的空间、资源和容量。”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没有完全让位于市场去有效配置资源。”杨兴平认为,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公平、公正的市场,才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活力充分显现,为经济结构调整腾出空间。因此要消除地区间显性和隐形的壁垒,推动人口、资源和经济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形成东西协调、南北均衡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应更多发力。“调结构必须依靠创新。”杨兴平认为,当前应打破科研经费有效利用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畅、大量科技产品进不了市场等瓶颈制约,在科技创新上更多投入、更准发力,更好发挥创新拉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作用。
——需求供给要更好结合。“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耿洪臣举例说,北方重工的大型盾构机、沈阳鼓风机的十万空分压缩机等产品解决了国产首台套问题,但外部需求不足、市场没有打开,让先进产能成了不受欢迎的“落后”产能,“需要采取一定手段改善市场需求,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刘志强 何 勇 潘俊强 郭牧龙)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