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老宅院的历史“密码”
图为钟楼街120号院。记者 贾鹏 米国伟 摄
进入还未开街的钟楼街,南北两侧,30余处或复建或修缮完成的历史建筑,已然窥见旧时商号林立的繁华。大宁堂、大中市场、乾和祥、华泰厚、亨得利、恒义诚……一个个太原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以最初的真实模样,静待掀开“红盖头”的时刻。
这些字号,大名鼎鼎,承载了一条街、一座城的记忆。
众多“名角”的光环下,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修葺一新的“无名”建筑。其实,钟楼街上,哪一条小巷、哪一处院落不是从历史和故事中走来?即使寂寂无名,一打探,也会发出惊叹:好厉害!
由西口步入钟楼街,没走几步,就是一处没有名号的院子,向东几十米,又是一处。这两处院落便是本次提质改造中完整复原的钟楼街100号院和120号院。
老宅密码
钟楼街100号院和120号院是太原现存民居院落里的佼佼者。100号院是乾和祥茶庄创始人王占元的故居,120号院建于清末民初,前身是“兴业钱局”,也是太原市内为数不多的“三进大院”。
100号院是两进两层院落,院子南北长36.5米,东西宽56.3米,占地面积1.6亩。一年半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中心副所长张文进第一次走进院子,抬眼所见,是大院南侧二层呈波浪状的房檐和快要垮下来的椽子,还有瓦楞上的草。虽然有点破、有点旧,但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年代感。偏院正房的大门,是典型的民国规制,两侧的木柱及柱础,则是晚清时的做法,木柱旁加建的山墙,用以支撑二层游廊。他说,只有在钟楼街这种商业和文化冲突激烈的地方,才会出现如此叠加的建制形态,从中可以发现,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条连贯时间轴。
120号院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三进院落,即二进院带后院式布局。院子东西宽25.94米,南北长71.93米。院落前两进院中轴线建有前楼、过厅、后厅,两侧为一、二进院东西厢房,后院有主房、耳房、厢房及偏房。张文进手机里有当初梳理院落结构时留下的大量资料图片,可以说是“不忍目睹”:荒芜破败的院落,屋顶瓦件碎裂,脊饰不存,檐口望板糟朽,但整体较好的大木构架、原有的后檐压沿石及前廊地面遗存的方砖等,传递出的全是老宅院的建筑“密码”。
原汁原味
“在对现状建筑的梳理过程中,针对存有明显历史信息,或者是建筑结构和功能尚可的建筑,我们的做法是大量保留下来,并根据府城历史风貌要求进行改造更新,避免大拆大建。100号院和120号院就是在这样的改造思想下被挖掘保留下来的,靴巷说书楼、智家院等非文保建筑也因此得以挖掘保留。”说到这些遗存,张文进如数家珍。
100号院和120号院与钟楼街片区其他建筑一样,都遵循了保证修缮前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和“真实性”原则,所有建筑全部现状整修,揭瓦屋顶,重新铺设屋面,补配缺失的构件,整修墙体裂缝。张文进介绍,修缮复原过程中,老院子的现存屋面瓦件拆卸后,按照相同规格加工补配,对房屋的大木构架逐一检修,根据残损情况替补加固。拆除了后人增砌的墙体、楼梯和安装的门窗等,恢复原隔扇门窗,完整恢复建筑原貌,并且重新铺墁地面。为了使百年老建筑适应现代商业需求,安装变制冷剂流量空调系统、地暖系统、自动消防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修缮院落时更换的构件都在其隐蔽处,刻写了更换年月,技术记入档案,实现了可查找性。
体量够大
100号院体量够大,后院的复原修缮还在进行中。120号院已经好了,和从前一样,进到院门,沿中轴线穿过前楼、过厅、中堂、正房,可达后院。前楼为二层砖木结构,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上下层前檐均设廊,二层廊前设木勾栏,下层明间辟为门道。做到了原汁原味的还原。
未来,这两处重新活过来的老院子会用来做什么,还是一个不能公开的“秘密”。钟楼街开街时,120号院里会有一个摄影展,关于钟楼街的。无论怎样,于繁华闹市中步入100号院和120号院,便能看到年代的记忆和凝固的时间。当然,雨天还会有好看的雨帘,雪天,红门绿窗一配,画一样。
记者 李晓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