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警惕三种小虫“捣乱”
24.05.2016 11:37
本文来源: 太原阳光农廉网
今年春季,本市气温回升较快,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害虫发生早,虫量高,5月份,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将利于害虫虫量快速增长,预计设施蔬菜小型害虫总体偏轻发生,部分棚室偏重至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于近年,发生高峰期比常年偏早7天左右。各蔬菜产区防治上应以粉虱、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为重点,在害虫发生盛期前及时开展防治,保障蔬菜生产安全。
据本市大兴、平谷、通州、房山、密云、延庆、顺义、昌平等蔬菜病虫监测点调查,4月以来,设施番茄、青椒、茄子、黄瓜、西甜瓜棚室发生的虫害主要有粉虱、蚜虫和蓟马。其中,粉虱虫棚率为11.3%,发生棚平均虫株率为33.4%,最高80%,平均百株虫量254.6头,最高4800头;蚜虫虫棚率13.9%,发生棚平均虫株率为14.3%,最高60%,平均百株虫量517.2头,最高上万头;粉虱、蚜虫发生程度均为近3年来同期最高值。蓟马虫棚率为10.1%,发生棚平均虫株率为17.7%,最高40%,平均百株虫量61.7头,最高160头。
粉虱
在春末夏初易形成为害高峰,尤其是临近生产后期的棚室。发生高峰期为8-9月,遇暖春季节高峰期可提前20-30天,随着温度的逐步升高,粉虱还会陆续向露地转移为害。
●农业防治
及时清理老叶和虫卵量大的叶子,装入袋中带至田外妥善处理。需要拉秧棚室,尽快彻底清棚,集中堆沤残体。可在番茄和黄瓜田少量种植豇豆或扁豆,对于监测和诱集粉虱具有一定作用。
●物理防治
棚室的门、窗、风口等通透为主,加挂40目-50目防虫网,破损防虫网及时修补。有条件棚室门口加置缓冲网室,内挂1-2张诱虫黄板。生产棚内悬挂黄色诱虫板,30厘米×40厘米大小的黄板,按照5-10张/亩的密度悬挂在田间,位置以下沿略高于作物生长点为宜,旨在监测虫害发生情况提醒及时防治。也可用黄色盆子盛洗衣粉溶液,按照10-15盆/亩密度支放在略高于作物生长点位置,对成虫具有较好诱杀效果。
●生物防治
进行绿色生产或有机生产的基地,可以在成虫量较低时(低于50头/百株)释放丽蚜小蜂黑蛹300头-500头/百株,10天左右释放一次,连续放蜂3-4次,对延缓粉虱田间种群增长具有一定效果。
●药剂防治
番茄、甘蓝等作物可在定植时灌根防治,推荐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4000倍液。
生产中药剂防治应连续多次,这是因为烟粉虱世代重叠,多虫态同时存在。可选22%螺虫·噻虫啉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0%烯啶虫胺水剂、99%矿物油乳油等药剂喷雾防治。施药时注意所选药剂的主要作用虫态,根据各虫态在作物植株上的垂直分布规律重点施药。一般来讲,作物上部主要是成虫和新卵,中间为各龄若虫,下部为伪蛹和新羽化成虫。条件适宜时粉虱种群增长很快,故应尽可能早期防治。此外,还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确保防效。
拉秧棚室应尽快在清理棚室后闭棚进行药剂处理,可用15%敌敌畏烟剂、或20%异丙威烟剂、或12%哒螨·异丙威烟剂等药剂熏烟处理,也可以借助常温烟雾施药机或者热烟雾机喷雾(烟)施药,18克/升阿维菌素乳油、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8%阿维·高氯乳油和4.8%甲维·高氯氟乳油等药剂皆可。
蚜虫和蓟马
蚜虫在春末夏初虫口密度迅速上升。蓟马繁殖能力极强,成虫活泼,能飞喜跳,可传播多种病毒,具有趋蓝性、隐匿性,田间防治困难。
●物理防治
定植后按15-20块/亩在蔬菜生长点上方10-20厘米左右竖直悬挂30厘米×40厘米的蓝色诱虫板诱杀蓟马,并随作物生长调节悬挂高度,适时更换诱虫板。
●生物防治
发生初期可释放东亚小花蝽防治蚜虫和蓟马。预防蓟马和蚜虫可按照0.5头/平方米的数量释放,14天后再释放一次;在蓟马、蚜虫轻发生,每株1-2头时,按照1-2头/平方米的密度释放,7-10天再释放一次;蓟马、蚜虫发生较重,每株大于2头时,按照10头/平方米的密度释放,7-10天再释放一次。在粉虱轻发生时,按照1-2头/平方米的密度释放烟盲蝽防治粉虱。
●药剂防治
防治蓟马选用60克/升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300克/升氯虫·噻虫嗪悬浮剂;防治蚜虫选用1.5%苦参碱可溶液剂;防治烟粉虱选用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嫩叶、花、幼果等幼嫩部位。防治中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并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用药。施药时间选择清晨露水未干时或光照弱的傍晚,注意做好安全防护。
本文来源: 太原阳光农廉网
24.05.2016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