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甘泉润沃土——西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综述

04.05.2015  11:43

西藏日报记者 孙文娟

■导读

农田水利通过新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调解、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提升抵御天灾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农业种植、养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与农村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我区各地的产粮县(区),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农田水利建设再一次掀起了热潮。群众抢抓农时,积极维修农田水利设施、清淤水渠、改造中低产田、囤积农家肥、翻耕农田……为夺取又一个丰收年打下了坚实基础。

4月的雪域高原,气温慢慢回暖,万物开始复苏。

在各地的产粮县(区),也已然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农田水利建设再一次掀起了热潮。群众抢抓农时,积极维修农田水利设施、清淤水渠、改造中低产田、囤积农家肥、翻耕农田……为夺取又一个丰收年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自治区水利厅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让人民群众过上了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粮食增产的强大“助推器

尼木县曲林村以种植青稞和油菜为主,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就在土地上。春耕春播时节,驻曲林村工作队积极帮助群众修建水渠,灌溉农田面积达1000多亩,受益群众达900余人,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称赞。

同时,工作队还同村委会一起,在曲林村四组附近修建了一个大水塘,在水塘周围开挖明渠暗沟,通过尼木河蓄水方式为全村1690亩耕地提供灌溉水源。

曲林村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说,过去,由于农田离水源地很远,灌溉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白天黑夜都要派人去堵塞渗漏。现在修了水渠,灌溉方便多了,地里能种更多的农作物了。

近年来,我区各级水利部门和驻村工作队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修葺一新的农田水利设施成为粮食增产的强大动力。这样一来,不仅能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党的各项惠民政策。

据了解,2014年,自治区水利厅进一步稳定建设投资和规模,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为重点,确保落实中央水利投资35亿元,争取完成水利投资50亿元,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0万亩,新增饲草料灌溉面积6万亩。

不断增加建设投入

白朗县是西藏的粮仓之一,过去,这里的群众基本依靠自然雨水和传统引水灌溉农田,粮食产量并不高。白朗县罗江镇村民次仁说,自从满拉灌区等水利工程建成使用后,我们的粮食亩产量翻了一番,每亩地的收成增长了近一半。

不仅是在农区,自治区水利厅还加强了牧区的水利建设,全年安排资金8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000万元,实施牧区试点饲草灌溉项目2个。自治区财政拨款6000万元用于牧区重点县建设。

2014年,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积极探索我区牧区草场节水灌溉模式研究。推行的喷灌法,有显著的省水、省工、占地面积小,不受地形限制、灌区均匀和增产等效果,属于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

自治区水利厅积极推进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五小”水利工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建设,让水利发展成果更多更直接惠及农牧民群众。

据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完成新增36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专项县的审查工作,核批和下达投资95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7100万元,自治区财政安排小型农田(牧区)水利重点县及专项县资金58000万元。

大力推进灌区建设

近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使我区落后的水利基础设施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农牧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14年,我区共安排9个重点灌区项目,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3.11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24亿元,其中尼洋河流域灌区4个项目、投资为4828万元,主要有:工布江达县仲巴灌区742万元、朗县巴曲灌区1036万元、米林县才巴灌区1696万元、林芝县嘎玛灌区1354万元。其他各地(市)5个项目、投资为7572万元。主要是昌都县俄洛镇灌区269万元,日喀则市东嘎东干渠灌区2966万元,浪卡子县打隆镇林西灌区761万元,八宿县仲沙灌区1582万元,噶尔县索麦灌区1986万元。

据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益西卓嘎介绍,过去一年,农水处加大对灌区的支持协调力度,及时下达山南地区江北灌区工程资金1.8亿元,建设内容主要是结巴水库水源及灌区田间配套工程,下达了澎波灌区3个子灌区投资9011万元。

不仅如此,我区还积极开展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末级渠系改造,先后建成了满拉、墨达、雅砻等三大灌区,以及才纳、长锁、多白、隆子等62个万亩以上灌区,基本实现了日喀则、拉萨、山南等粮食主产区旱能浇、涝能排。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