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吕梁老区记者行:搬出来,更要富起来

16.10.2014  16:37

编者按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省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省份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在10月17日全国首个“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与省扶贫办联合开展“太行、吕梁老区记者行”采访活动,多路记者分赴太行、吕梁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愿望、呼声,反映扶贫工作的亮点、难点及最新进展,以期营造全社会关心贫困地区、关爱贫困人口、支持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金秋十月,踏入岢岚县境内,处处是丰收的景象,家家是收获的喜悦。
   从岢岚县城出发,沿岢会线行进约20公里,一排排红瓦尖顶的欧式建筑、一栋栋规整的温室大棚让记者眼前一亮,这里便是大涧乡吴家庄村移民新村。在一个贫困县里,竟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走进村民张存爱的家里,只见客厅摆放着电视机、空调、沙发等家电家具。说起现在的生活,张存爱十分满足:“我家是2009年从曹家沟村搬来的。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真是不错,既让村民搬出了贫瘠的大山,又让我们有了自己的产业,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来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拔掉“穷根”的有效路径。从1996年至去年底,省级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18亿元,75.8万贫困群众跨越山水阻隔,融入现代文明。
   搬得出只是移民的第一步,能否致富是移民稳得住的关键。在实践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城镇社区型、产业配套型、庄园经济型、企业承建型、劳务就业型等多种移民搬迁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扶贫效益。
   出岢岚,入五寨,记者来到清涟新村,只见这里村巷宽阔,院落整齐,移民新村既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条件,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56岁的五寨县农民魏兴国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者。搬到清涟新村之后,老魏在县城附近的林场打工,买了个农用车,一年收入三四万元。“之前在罗圈沟村种地,虽然有20亩地,但都是贫瘠地,只能种些土豆、小杂粮,仅够自家吃,几乎没收入,打工也没去处;搬出来之后,挣钱渠道多了,生活条件好了!”说起新生活,魏兴国眉飞色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易地扶贫搬迁,百姓普遍称好。它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那些“贫困死角”更经济、更实惠,而且能大幅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更好的基础。但是,易地扶贫搬迁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补助标准偏低、移民建房用地紧缺、配套设施滞后、贫困群众观念落后等问题羁绊了易地扶贫搬迁推进的步伐。他们建议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确保迁移一处、成功一处、脱贫一处。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