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菊园有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在上海市2016公共文化建设会议上,全市共有150个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受到表彰。其中上海嘉定区菊园新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推出的“菊园有戏”社会化行动,聚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基层文化中心在建好的基础上得以管好、用好,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一份彩印的“菊园有戏”文化菜单张贴在居民楼的出入必经处。三三两两的居民路过时都会投去一瞥。文化菜单上,社区每月20余个文体项目累计150余场活动一一开列,例如周五有戏、周末影院、真人图书馆、书童故事会、艺术训练营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说到这份文化菜单的诞生,其背后还有故事。菊园文体中心主任马慧怡告诉记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活动信息的不对称。当地政府部门花钱举办了不少活动,居民却反映“不知道”,有关部门为充人气,只好费力地凑人数,还各方不讨好。“记得有一年,我们搞了一次传统戏曲演出领票活动,把相关信息贴到楼道里。结果,只有300张票的演出,却有1000多人领票。”马慧怡回忆,“因为改变了以前楼组长口头通知的习惯,畅通了居民知晓渠道,过去似乎少人问津的演出,如今变得一票难求。”
现在,文化菜单在继续保留纸质的同时,已升级了电子版,每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户外版面式菜单等形式发布次月菜单,每周都发布“菊园有戏,下周有啥”,活动预告细化到以“周”为单位,至于居民如何参与、何时预约等也都罗列清晰,一目了然,做到了活动信息与百姓零距离。
解决了文化配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后,菊园新区开始面向居民招募“布谷鸟”文化义工,每月负责将文化菜单张贴于各小区楼道,同时参与其他公共文化的管理和服务,有效弥补了文体中心人手少、事务多的不足。被戏迷昵称为“越剧小王子”的朱严君是居住在菊园嘉保社区的一名大学生,他长期以文化义工身份活跃在社区的各项公共文化活动中。如今,他的梦想是创立一个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工作室,尝试围绕社区的好人好事进行作品原创。
居民的文化需求多了,原有的菜单显然无法满足。菊园文体中心敏锐地意识到,百姓的文化餐桌必须有更多的“大厨”上菜。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菊园有戏”启动了社会化行动,旨在凝聚更多社会主体为文化餐桌提供内容,共同参与新区的文化项目培育。截至目前,已有80余个来自社会各界的专业机构、民间团队以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拿出最好的文化资源,融入20多个项目的管理运作。所有项目均向居民公开发布,平均每月有近20个项目累计60多场活动在居民家门口展开,百姓的文化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菊园文体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开设了“文化议事厅”,通过线上线下与百姓互动。某天,“菊园有戏”微信公众平台收到一条信息,一位刚从市中心迁居到此的居民反映,能不能改变一下居民只是当观众的思维定势,尝试在小区培育群众性的小话剧、小音乐剧?文体中心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于是,艺术训练营很快有了新内容。
据马慧怡介绍,前年9月启动的每周六“书童故事会”,目前已办了70余期,辖区内3所幼儿园和1家教育机构组成的教师义工队伍,相继走进文体中心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亲子家庭每周一通过云平台订票,一分钟内秒抢的节奏被百姓称为“一票难求”。该项目由嘉定区第一届“十佳校(园)长”、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张志萍创办。有着丰富亲子阅读经验的她组建了“蒲公英故事妈妈义工团”。因为项目广受欢迎,“张志萍亲子成长沙龙”“书声琅琅绘本阅读会”项目也随之诞生。
社会化行动使“菊园有戏”丰富了内容供给,更使其具备了长效常态的文化吸引力。而在这张文化名片的背后,则汇聚了众多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与智慧。(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