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5处水利工程列入首批福建水文化遗产

22.04.2016  16:28

      莆田网讯 日前,福建省水利厅公布第一批福建省水文化遗产,莆田市城厢区木兰陂、涵江区南安陂、涵江区太平陂、仙游县官杜陂、仙游县太阳陂等5处水利工程榜上有名。
  据通知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充分认识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切实采取措施,推进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保护工作,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立碑并明确保护范围。同时,积极争取将水文化遗产纳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二要结合水利项目建设,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当地水文化遗产立碑、维护和日常管护工作。三要吸取水文化遗产精华,把优秀文化、设计理念、材料工艺、特色建筑等运用到现代水利建设中,进一步推动我省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本网记者 谢慧婷 通讯员 林国富)


  【相关阅读】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陂,位于莆田最大侨乡江口镇石狮村泗坝,莆田第二大溪萩芦溪下游,离江口街5公里,创建于后周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成,至今已1023年了。明正统七年(1442年)陂坏,知县刘玑率众修复,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有集雨面积709平方公里,从溪循山作圳入沟,灌江口九里洋7000亩。
  太平陂又名“太和陂”,位于萩芦溪中游的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崇林村莲花石下,于宋嘉佑二年(1057年)由知军刘谔创建,是莆田四大陂之一,是一处古老的水利工程。
  官杜陂是仙游县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建于宋淳祐二年(1242年)。位于榜头镇赤荷村溪口,截引木兰溪支流仙水溪水源,集雨面积180平方公里,原为官、杜两陂,官陂居上,杜陂居下,相距150米,均系用河卵石堆筑的临时性拦水坝,灌溉榜头一带5000多亩耕地。
  太阳坡,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境内枫江溪下游。陂长132米,高1米,陂心宽13米,荡水场长90米,宽17米。据载,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府尹王某造下石马陂(又名太阳陂)。后因洪水冲刷,海潮入侵,此陂遂废。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冬十月重建。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泉州富翁胡宝金率卢天琪等人移居南庄村,围垦南庄埭,毁此旧陂,再筑一坝,改名为“太阳陂”。陂水灌溉南庄村南埔鸠林村以及海地村、古下村(此二自然村属仙游县枫亭镇锦湖村)。

来源:莆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