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有热度,艺术才有温度和力度——文化部系统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

08.09.2015  17:12

   

  5年、12年、60年……从为艺术主动吃苦的老艺术家到风华正茂的青年艺术人才,文化部系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肩负着为人民抒怀的使命。在各单位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长期下基层,在基层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戏剧教育,成为孩子的“小马哥”、农民的知心人。在身入、心入、情入的同时,他们真正领悟到,但凡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宽阔视角,沉下去才能出精品。

  5年、12年、60年

  5年,下地干活的农民能学会交响乐吗?过去的5年中,中国交响乐团乐队副队长周宏组织乐队艺术家小组,持续赴重庆市北斗村进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扎根活动”。

  虽然乐器的学习过程枯燥漫长,但5年中,艺术家扛起锄头,农民和盲童拿起乐器,他们连成一心,发挥聪明才智,交响乐真正走进了重庆基层,生活也真正充盈了艺术家的内心。“现在,这支农民铜管乐队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在作品中加入方言对白,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队员已经像花开后的种子,逐渐承担起当地文化艺术传播者的重任。”周宏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我们在这5年中最深刻的体会。

  12年前,受剧院派遣,25岁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演员马彦伟来到北京市革新里小学,受邀为报名参加戏剧班的同学每周上一次戏剧表演课。从那一刻开始,马彦伟成了孩子眼中的“小马哥”。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模仿力,他趴在地上教孩子们学蛙跳;针对校园剧本匮乏的情况,他创作了童话剧《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现实题材校园剧《生日》、《一块口香糖》等。

  近年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进一步加大支持小学美育教育的探索,帮扶北京市的小学举办《特殊作业》、《小飞侠彼得·潘》等专场演出,从孩子们报名到遴选和排练,马彦伟倾心参与,最终让孩子们站到了国家剧院的舞台上。“走近孩子们,分享戏剧带来的愉悦,既是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淀丰厚的养分,也是为同学们培育美好的心灵。”马彦伟说。

  “在成都远郊一所敬老院里,我为已90岁高龄双目失明的四川金钱板传承人绘画造像;今春,我到海拔2200米的甘肃省和政县松鸣镇科托村,为花儿传承人画像。在寻访过程中,有时饿了就吃包方便面,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因为我知道不少传承人年高体弱,需要抓紧时间记录。”70多岁的中国国家画院画家李延声说。近年来,李延声不畏严寒酷暑,辗转于田野山川之间,满怀弘扬民族文化之深情,艰难寻访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取得了大量最直接、最生动的人物资料。

  其实,李延声从艺近60年来一直注重扎根基层。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从西子湖畔到山西煤矿工作8年,为矿工创作了多幅有影响力的作品。“能够拨动艺术家心灵之弦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生活。没有生活,艺术家的灵感创作源泉就会枯竭,艺术家就会失去创作的原动力。”这是李延声从60年艺术生涯中体悟出的艺术真谛。

  细节、灵感和真情

  “明确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创作也就自然回归到了最纯朴的起点。”国家京剧院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演戏就非常注重体验生活,排《草原兄妹》时在内蒙古住了一个多月,牧民的活儿几乎都干过,那时候觉得劳动者的纯朴和真诚使我们产生的崇敬对艺术创作最重要。

  “我刚演《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时,一出场就是花旦的脚步,周恩来总理给我提意见,我才意识到这是脱离生活、脱离人物和环境的。”这段往事刘长瑜常常讲给学生听,在刘长瑜多年的帮扶基层和教学中,她明确告诉学生要从生活中寻找表演的依据。

  “现在的萨吾尔登舞已经快没有礼仪和程序了,尤其是年轻人忽略了‘招手式’,都开始乱跳了……”一次采风中,一位民间艺人的感慨触动了斯日吉德玛的心。作为国家艺术院团的骨干艺术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蒙古族舞蹈家斯日吉德玛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发展民族艺术的重任。她长期深入民间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汲取创作灵感。她逐一走访新疆原生态的艺术传承人。在博湖县65岁的民间艺人依德木家,斯日吉德玛感受到萨吾尔登舞的丰富内涵。在56岁的代才且家里,她学习了托布秀尔萨吾尔登的12种姿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舞蹈的艺术体验。

  “作为一名编剧,最渴望得到的是素材,是灵感,是能够打动自己也能够感动观众的情节。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再华丽也是苍白无力的。站在广袤的生活原野,创作中常有的忐忑、惶恐、犹疑会不自觉地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满满的自信。”作为中央歌剧院的编剧,胡绍祥在一次次创作中反复深入生活,很多采风的片段一直存留在他脑中,“创作《北川兰辉》时,我们找到一对重组家庭的中年夫妇,他们是兰辉的生前好友,和我们边吃边谈,本来气氛融洽,话题转到他们的孩子,顿时泪流满面。在他们柔软的内心深处,有不可触碰的废墟。这些情感给予我们创作的力量。”胡绍祥说。

  经典、力作传精神

  以艺术作品反映广大民众心声的精神在国家艺术院团一代代传承下来。《抓壮丁》、《上海屋檐下》、《这是最后的斗争》、《暴风雪》……浏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剧目长廊,所产生的数百部作品无论题材、艺术风格还是演出样式,无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2014年10月,中国国家话剧院派青年导演白皓天赴西藏帮扶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为创排话剧《共同家园》,白皓天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先后5次入藏,多次深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边陲,在农牧民家中体验最真实、最生动的藏区生活。

  7月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写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36件主题实践活动采风成果中的优秀作品与观众见面,这36件作品凝结着画家的真情实感,是画家们奔赴各地,先后走街道、进农村、看厂矿,体察劳动者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

  经历5年创意锤炼和2年舞剧编创的芭蕾舞剧《鹤魂》,同样从生活中汲取到情感和力量。中央芭蕾舞团拥有优良的采风创作传统,1964年创作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演职人员便深入海南岛采风,下部队体验生活,让娘子军更像“”。如今,中央芭蕾舞团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演员队为创排《鹤魂》,赴江苏盐城和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体验鹤工生活,观摩鹤的生活习性,以“自然界的舞蹈家”丹顶鹤优雅独特的体态入舞。如果说《红色娘子军》是中芭的“传家宝”,《鹤魂》则是对中国芭蕾未来发展的一次探索。

  民乐作品《天南海北茉莉花》将在“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上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到浙江、海南搜集浙江十番锣鼓、海南黎族鼻箫、民歌合唱,创作《天南海北茉莉花》。每当听到原汁原味的民间乐曲时,大家的感觉都异常兴奋,总是请艺人们再次演奏。”中央民族乐团作曲家赵东升说。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为了续写《黄河大合唱》的精神,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歌剧《星海》。5月,《星海》主创及主演团队回到延安进行采风,站在《黄河大合唱》首次试演时的舞台上,主创人员感受到《黄河大合唱》当时的轰动场景。“看着、听着,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站在鲁艺旧址,主创人员重温历史、反思过去,深感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剧目创作部代表孙鸣迪说。

  无论是20岁、50岁还是70岁,长期深入生活的这些老中青艺术家总是神采奕奕,这份神采源于他们共同的内在精神——艺术工作者出于对艺术的责任,从实践中来,到艺术中去。(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王立元)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
新春送祝福 关怀暖人心
  万户喜迎春,三晋气象新。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