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脱贫 精品频出 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活力满满
9月9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发布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省文化和旅游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显著,文艺创作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旅游业赋能小康社会建设的效用突出。
发挥行业优势,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文旅力量。
发挥文化“扶智”“扶志”优势,以优秀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立志脱贫,以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群众走致富路。2017年以来,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目前,已演出6万余场,惠及观众数千万人次。在全省设立25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助力贫困村农民就业增收。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出台了《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和《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基本要求与评价》等地方标准,制定实施了《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工作方案(2018-2020)》和《打造旅游扶贫示范村十项措施》,培育出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评定“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336家,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的典范。2016年以来,全省通过旅游扶贫带动18.12万人脱贫,带动脱贫率约8.22%。
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晋剧《于成龙》、音乐剧《火花》、上党梆子《太行娘亲》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吕梁英雄传》《太行娘亲》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得国家级大奖。舞蹈史诗《黄河》、上党梆子《申纪兰》《沁岭花开》、晋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剧目,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或重点主题创作计划。舞蹈史诗《天下大同》、京剧《文明太后》、晋剧《傅山进京》、音乐《表里山河》等9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国家重点创作或展演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21项,保护单位182个,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创建9个国家级、4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长治、朔州、晋中、晋城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山西三宝”为代表的特色文创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9年,全省累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352.73亿元,年均增长9.5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8%。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动能。
在持续推动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业态的基础上,强力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旅游产业格局得到重塑性优化。“旅游+”“+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不断涌现,一批新业态成为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区)。
山西成为第八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洪洞、阳城、平遥等七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3个一号旅游公路4087公里,投入运营3个“0KM”标志文化驿站。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省A级以上景区237家,其中5A级景区9家,4A级景区109家,星级饭店234家,旅行社939家,持证导游1.9万余名。
“十三五”期间,共实现旅游收入27283.03亿元,年均增长24%(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未列入平均增幅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