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旅游扶贫”:山水美景富乡亲

27.01.2016  00:02

              黄河入晋第一村——老牛湾村。

              近日,省旅游局发布消息:2015年,山西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47.5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6000万人次,共有773个村从事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收入达300多亿元。全省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 1万户,直接从业人员5万人,户均收入3.9万元。
   在城市化、现代化日趋加快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旅游扶贫则是指通过扶持具有旅游资源的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村庄环境改观的一种新的扶贫模式。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十三五”时期,我国17%的贫困人口将实现旅游脱贫,预计达到1200万人。而在日前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王儒林书记也明确要求,“要组织实施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2015年,我省出台《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用 3年时间打造 100个特色旅游名镇、1000个乡村旅游点、10000户品牌农家乐,培育一批休闲农庄、乡村客栈、农业观光园等乡村旅游产品,到2020年扶持300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山西正在通过旅游扶贫这种新的扶贫模式带动太行、吕梁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旅游资源是贫困农村的财富
              “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而风光无限好的太行山和吕梁山区,却是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的地区。“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地处晋西北的河保偏一带,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偏关县老牛湾村地处山西、内蒙古交界处,前些年,旅游没发展起来时,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2004年,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也不过1500多元。近几年,在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该村51户村民中有23家农户搞起了农(渔)家乐,有的还组建了游艇公司、承包了沿河酒吧、开展了网箱养殖,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提高到万元以上。
   老牛湾的旅游扶贫之路开始于修建万家寨水库,1998年万家寨水库建成蓄水,全长70多公里的“高峡平湖”横空出世,所有人都被“黄河入晋第一村”“黄河长城交汇处”等老牛湾惊世骇俗的美景惊呆了。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旅游者纷至沓来……短短10余年,老牛湾已经从一个普通山村变成了国内外游客垂青的旅游胜地。2007年,偏关县政府借助我省建设沿黄扶贫旅游公路的契机,筹资修通了万家寨至老牛湾乡村旅游公路。随着交通改善,老牛湾的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老牛湾投资上千万元完成环村步游道、旅游厕所、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申报了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全村接待游客达到了 12万人次,游客多了,饭店旅店等服务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纷纷脱贫致富。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在太行和吕梁山区,像老牛湾村一样脱贫致富的山村还有不少。比如左权县的老井村,方山县的武当村,吉县的克难坡村、平顺县的神龙湾村……
   风光无限好,唯有深山处。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大山深处别具特色的原生态村落纷纷被发掘出来,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这些地方往往也是相对贫困的地区,农业、矿产等资源相对匮乏。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成为摆脱贫困的唯一之选。“国家层面把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寄托于发展旅游业,山西也应该把旅游扶贫放在首要位置。”山西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贫困农村地处偏远,旅游资源却很丰富。以此来看,贫困农村不是发展包袱,而是财富。
每年扶持50个贫困村发展旅游
              2015年,我省出台《关于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旅游资源禀赋好,靠近成熟景区和线路,相对集中连片,且通过旅游帮扶能尽快见效的贫困村,优先选择一批作为一类重点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作为先期开发重点,开展旅游扶贫。同时选择具有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红色经典等不同开发前景,且基础条件相对具备,通过适当的旅游帮扶可较快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贫困村,作为二类重点由省级层面重点扶持,列入2016年—2020年规划逐年分批实施。每年规划扶持约50个贫困村,到2020年将扶持约300个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
   2015年6月,经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遴选,左权县麻田镇西安村、和顺县青城镇百备村等32个村子首批入选了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按照要求,试点工作主要围绕发挥旅游业在扶贫富民中的突出作用,以改善乡村环境为基础,以培育旅游产业为重点,全面开展整村推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贫困村旅游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对于入选的试点村,各级扶贫部门和旅游部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与金融支持,并组织开展培训,扩大社会参与以及加强监督管理。
   壶关县桥上乡的桥上村、大河村、前脑村、盘底村等村子都属于首批入选的试点村。桥上乡位于太行山大峡谷景区,22个行政村130多个自然村,就散布在40多公里的峡谷之中。由于地处太行山区,土地贫瘠,人均只有不到半亩山地,全乡9000多人口,贫困人口占了一半。2000年,随着太行山大峡谷开始搞旅游开发,桥上乡才走上脱贫之路。如今,全乡农家客栈就有230多户,床位5500张,饭店商店100多家,就业岗位2000多个。有些农户开农家客栈年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元。旅游不仅实现桥上村、大河村的脱贫,还带动了附近村子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此外,同批入选的兴县蔡家崖村、五台县南茹村、和顺县大佛头村等村子都通过发展旅游扶贫,很好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初步实现了脱贫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建议
“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不进行掠夺性破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拓宽农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不失为太行山区贫困县脱贫奔小康,迅速步入现代农业的一条捷径。”其实,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山区扶贫开发一直也是专家学者和省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在去年的全省两会上,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员会曾专门提出《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太行山区扶贫开发的建议》,提案还进一步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优势: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太行山系列精神的弘扬。
   更为关键的是,提案还对太行山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太行山区原来有很多地方生态脆弱,通过长期不懈的治理才使得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当前对环境的约束和对生态的要求更加严格,太行山区不少区域属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扶贫开发。因此,从太行山区资源禀赋出发,找到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权益平衡点,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太行山扶贫开发,委员们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建议:一是高标准编制太行山区旅游发展规则,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要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太行山区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二是加强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清洁、舒适、亮眼的旅游环境。三是丰富旅游产品。根据资源特点发展观光游、探险游、休闲游、养生游及生态养老等项目。要突出乡村特色,积极开发特色鲜明的乡村产品。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五是增加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的规模。六是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重视对古民居和乡村特色民居的保护。
   为更好地推进全省旅游扶贫地开展,省扶贫办、省旅游局和省农业厅日前共同举办了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培训会,解决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短板,推动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省扶贫办也在最近发布的《山西省扶贫办“冬季行动”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今年3月底前,将会同省旅游局做好旅游扶贫资源规划工作,制定旅游扶贫贫困村选择标准,确定旅游扶贫的主要模式、实施范围、精准帮扶贫困户的工作机制等,提出2016年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4月底前,组织市、县申报2016年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会同省旅游局对全省2016年100个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负责人开展业务培训。“我们全村人都盼望上云台的旅游赶快发展起来,再也不用抱着金饭碗要饭了。”十多年来,陵川县夺火乡勤泉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发一直在为发展村里的旅游奔走。听说省里支持发展旅游扶贫,他也盼望着这项好政策能给村里带来转机。位于勤泉村境内的上云台景区和河南修武云台山属同一座云台山。如今河南云台山景区年收入四五亿元,陵川县还是省级贫困县,勤泉村则是该县有名的贫困村。
   在我省的太行、吕梁山区,像勤泉村一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山村还有不少,比如繁峙县的茨沟营村、河曲县的娘娘滩等,他们都希望借助旅游扶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旅游扶贫能为更多贫困山村带来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