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同步小康 以脱贫攻坚统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十二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贵州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狠抓“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10”等系列政策文件落地落实,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创造了精准扶贫的“贵州路径”。五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66万人,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4.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提高到82%左右。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是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小康不实现誓不罢休的紧迫感,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虽然贵州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93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落后仍是贵州的主要矛盾。我们将牢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首要任务,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所有工作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都要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都要向脱贫攻坚聚合,形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合力。抓住用好国家“补短板”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统筹打好“六大脱贫攻坚战”,立下军令状,军中无戏言,卧薪尝胆,苦干实干,确保现行标准下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关键一仗,坚持以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坚持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寨优先搬迁,统筹用好“扶贫云”和“国土资源云”,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销号,确保完成13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今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万人以上,整体搬迁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
坚持脱贫攻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刚性需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围绕打造全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加大调整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村村有特色主导产品、乡乡有产业扶贫基地、县县有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认证登记达到3300个以上,加快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7年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扶持一批合作社发展成为农业企业,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和能够带头闯市场的农业企业家,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销售模式改革创新,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和互联网,拓展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高贵州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确保“黔货出山”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大力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经验,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让农民能够长期分享股权收益。提高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水平,今年为10万就地脱贫人口每人整治1亩优质农田,对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规范化技能培训30万人以上,培训多层次手工技艺传承人1万名。通过脱贫攻坚释放的有效需求,带动农村贫困地区项目建设,积极消化钢材、水泥等行业产品库存。
坚持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发展深度融合。加快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既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贫困地区换新貌、贫困人口挪穷窝的有效保障。“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重点在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附近建设移民集中安置区,完成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带动全省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搞好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出台完善后续扶持政策,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打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保障性住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住房之间的政策性通道,为搬迁群众在城镇落户创造条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让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属落户城镇,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和城市生活型服务业更多吸纳贫困人口在城镇就业创业。力争到2020年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300万人以上,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
坚持脱贫攻坚与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十二五”期间,我们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实现所有贫困县通高速、所有贫困乡镇通油路、所有贫困村通公路和宽带,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打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以提升贫困地区乡村道路等级、完善产业路和断头路为重点,加快普通国省道建设和县乡村寨公路改造提升,确保2017年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形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打通贫困地区连接高铁、高速路网通道和贫困地区内部连接通道,畅通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的“致富路”。开工和建成一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150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00万亩,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消除集中连片少数民族村寨用电隐患,解决好贫困群众能用上电、安全用电问题。加快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对贫困户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实现以村为单位油路、110千伏以上线路和变电站、通信光纤和4G网络、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修复,不仅会动摇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而且会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十二五”期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完成营造林2161万亩,治理石漠化82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41.5%提高到2015年的50%。“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厚植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厚植生态经济的优势,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实现贫困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度至25度重要水源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带动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60%。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转移支付,让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入实施林业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使生态经济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坚持脱贫攻坚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打好教育医疗脱贫攻坚战和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统筹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不断提高我省人口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稳定。围绕解决“因学致贫”问题,每年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完成农村幼儿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大学全部免除学杂费,让贫困家庭学生求学无忧,有更多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他们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创造公平的条件和机会。围绕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加快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工程,实现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农村学校校医全覆盖,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制定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将无力脱贫无业可扶“两无”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推进扶贫政策与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无缝对接,加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关爱救助保障工作,织牢民生网底。
责任编辑:刘振华 审核: 审定: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