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苏平深入扶贫包村联系点武乡县五村调研
8月17日,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深入扶贫包村联系点——武乡县五村调研,与当地乡村党员领导干部、产业致富带头人座谈,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胡苏平指出,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扶贫规划,抓好扶贫项目建设,用好扶贫资金,确保村民增产增收,让老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共奔小康。市委副书记卢建明,市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王辅刚陪同调研。
五村位于武乡县东部,距县城12公里,原由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80户,220余人。2005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该村统一规划修建了移民新村,实现了整村移民,但由于年龄等原因仍有10%的村民尚未搬迁。双孢菇种植园区是2012年五村与长子绿生源菌业有限公司合作新建的农业产业基地,总投资210万元,占地24亩,建有菇棚22座。胡苏平走进双孢菇种植大棚,仔细查看双孢菇长势,详细了解产业投资、收益和市场销售情况,当得知每座大棚平均年纯收入2万多元、可解决当地40多名劳动力就业时,她高兴地说,发展种植业是提升农业产业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五村能够户均1座双孢菇大棚,群众的生活一定会改善。
五村宏艺希望小学建于1994年,现有学生80余人,教师10人,解决了周边3个乡镇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在宏艺小学,胡苏平先后深入学生教室、宿舍、食堂,了解学校教学环境、基础设施配备、学生食宿条件等情况,她叮嘱校方负责人要合理安排孩子们的食宿,增强营养,确保学生安心学习,身心健康发育。步行在校园尚未完全硬化的路面上,胡苏平说,校园不仅要硬化,更要美化、绿化,提升学校品位,并表示将尽力帮助学校配齐教学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五村街道两旁、文化广场,许多村民在休闲纳凉。胡苏平走上前与村民们兴致勃勃地聊起来。家里种了多少地?今年收成咋样?除了种田还有啥收入渠道?今后有啥想法和打算?对党委、政府还有什么意见和具体要求?“今年雨水好,庄稼长得也好,应该是个丰收年!”“我家种有5亩地,女儿出嫁了,儿子在外打工,我们老两口靠种地完全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好,就是我们村的地块太小了,要是能够整合成大块,提升产量,就能加快致富!”听着乡亲们的心声,胡苏平鼓励大家说:“我们已经与发改委、扶贫办等部门积极进行了沟通,为五村争取到两个土地复垦项目、10多万元扶贫款,只要你们勤奋、懂技术、善耕作,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在与乡村党员干部座谈时,胡苏平强调,武乡是八路军将士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是一片红色热土,但至今许多群众还处在贫困状态,我们选择武乡县五村为扶贫联系点,就是想实实在在为老区群众做点事,帮助老区尽快发展起来,摘掉贫困帽子。但是如何发展,我们还要结合当地农村农业发展实际,研究制订扶贫方案,科学精准扶贫,选择适合当地发展、便于经营操作、经济效益好的致富项目,科学立项、科学实施,确保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加快农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要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做文章,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蔬菜大棚、经济林等产业,与农科院等部门强化沟通,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培育、改良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产值,搞好市场对接,切实提高群众劳动收入。要关心群众精神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让省委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崔海丽 审核:曹利勇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