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 要善借网络和“外脑”
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将文化娱乐作为主要内容,使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具有广泛性、表达形式多样性、包容性、通俗性,并且对民间的文化活动和日常的文化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馆或群艺馆、文化中心等作为政府主办群众文化的工作部门,承担着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种职责。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群文工作的要求与日俱增,但一些群文单位或部门在群文宣传推广方面依然采取过去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手段,面对新媒体和网络资源无动于衷;与群众沟通方式单一,不能深入与其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工作计划与实施仅靠编制内人员,观念和视野存在一定局限性,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为改变群文工作“人手少、服务面窄”的尴尬局面,大多单位部门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抓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二是开展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通过传承当地群众文化传统,打造区域的品牌文化;三是群众文化体制架构的建设。从当前形势看,群文工作要做大做强,应做到善借网络资源和“外脑”群体,如建立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开展资源共享,进行网上信息发布、教育培训和人才推介等;建立顾问团队,如理事会等,邀请社会上热心群文工作的有识之士加入,探索群众文化工作新模式的建设。
网络是群文工作的无形抓手
在数字化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等数字通讯设备进行交流,从先前的线下聚会,转变为线上线下互动的“群生活模式”,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沟通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人们可以用微信建立属于自己的群进行在线互动,每个人生活的圈子或群既独立又交叉。这种“群模式”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打破了人们先前封闭式的生活空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时间灵活性、区域灵活性、主体灵活性、交互灵活性等优势。利用和挖掘网络这一无形资源为自己服务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部门,更应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一个群众文化工作的交流沟通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方式推广群众文化,并将各个艺术社团纳入其服务范围,畅通政府群文工作的服务渠道,将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和公共文化资源最大化地进行传播和利用,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更加规范、健康发展。但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必须掌握尺度、突出政治性,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增强政府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工作发展模式”。
“外脑”是群文工作的智慧源泉
面对复杂多变的群众文化,如何“少花钱多办活动”“办有影响的活动”是每一位群文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群文单位应学会借用“外脑”来拓宽工作方式和服务空间。
当前,深圳市福田区建立文化馆“理事会制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成立理事会是区文化主管部门改革文化工作的一项具体举措,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整合社会资源的一种新型手段。把艺术家和热爱艺术的人,以及需要找到学习平台的人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政府引导,形成政府、艺术家和群众之间的有机互动,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自觉性,促进政府文化部门和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知。目前,福田区结合辖区现有七个文化馆(主题馆)各自的艺术特性特点,分别成立了舞蹈理事会、梦工场理事会、钢琴理事会、书画理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事会、音乐理事会等。
一个理事会可以提升和带动一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多个理事会的交叉互动,则能够带动一个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最终凝集成一个强大的群众文化群体。理事会是政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高参”,是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的平台,有专业话语权,它的建言献策能有效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理事会活动采取的是阶段性、重点性和分散性相结合的方式。各主题场馆的理事会之间也会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和互动,对辖区开展的重要艺术类工作进行策划、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方案进行把关和提升,对群文活动的项目有建议权和推荐权。
随着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群文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网络和“外脑”资源,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式,打破以往固定呆板的模式,灵活机动、积极向上、与时俱进。(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