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购调查:主要买衣服和化妆品
衣服和化妆品是主要的购买对象
花费最多的半年就达4500元 “理工大门口,一到下学时间,你去门口看吧,好多家快递都在那儿呢。”市民刘先生每天上下班必经之路是迎泽西大街的太原理工大学校门口,他经常看到学校门口聚集了许多快递员,不断有学生出来,挨个问东西是在哪个快递公司。
由中国教育报刊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中指出,信用卡消费和网购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形式。68.5%的大学生曾在网上购买过商品,平均每人每月网购频率达1.7次。
大学生都网购些什么东西呢?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A 快递员送货量调查
市区:学生快递挺多,占到总投递量10%大学城:一个学校少时约有50件,多时有近300件学生的快递到底有多少?记者分别选择了市区和在高校新区的几所学校,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每个学校的网购量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在财大北校区,记者看到有的快递员11时50分许就到了校门口,但12时30分还没离开。一位负责送该片区的快递员说,他送的快递多是货到付款,一天送60件快递,学生的就能占到10%。负责理工大片区的一位快递员说,他们公司的快件约有50多件。
6月25日,在高校新区山西医科大学门口,有三家快递公司的车辆停在那里。因为下着小雨,快递员坐在车上等,不时有学生过来取快递。一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说,因为快要放假了,学生的快递相对少一些,今天的快件约有80件,平时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50多件。据他了解,有的快递员在平时最多一天有送近300件的。另一家快递公司说,他们公司,这个学校的快件约有50件。
仅一家快递公司,一天就能给学生送300件快递……可以想象,每天中午,校门口送快递、取快递的规模有多大。
B 大学生网购消费能力调查
全都开通网银 消费最多:半年4500元学生网购究竟有多普及?作为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他们的费用来自哪里?
记者做好一个调查表,就网购的10个问题,如是否网购、这半年网购的次数、半年消费金额等问题,随机找了10位同学做调查。调查结果让记者颇为吃惊。不到半年的时间,学生们的网购金额中,最少的是400元,最多的是4500元,其余的则在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不等。
随机调查的同学中,就大家买的最贵的东西,有同学说是买过一个价值370元的包,有同学买过900元一双的鞋,还有同学是500元一套的化妆品,甚至有同学买了价值1800元的衣服。
在财大北校门口,一名大一女生同意记者翻看她这半年的网购记录。从1月份起到现在,她的网购交易次数约有70次,最贵的东西是一套140多元的化妆品,最便宜是几块钱一贴的面膜,总价值约2000元。“我一学期的生活费是6000元,那2000元还有其他两位同学的,我的网购大约需要1000多元。”这位同学说,同学们全都开了网银,但家境一般的学生的网购要少一些,家境好些的,每个月的网购金额多达1000元。
C 大学生网购种类调查
衣服和化妆品占首位,书和学习用品较少 23日,在山西财大北校门口,一位女生正拿着包裹验货,记者看到她买了一套价值140余元的化妆品。走访中,记者留意到,学生们网购的快件中,女生以衣服、化妆品为主,男生以鼠标、键盘、电子产品为主,书籍及学习用品较少。
本次调查的学生中,大家均称不是本市人,生活费多是家长给的,一给都是半年的,都说有网购经历。其中半年内网购的次数,最少的有4次,总消费金额为500元,这位同学主要买衣服、书和鞋,网购消费约占生活费的40%,家庭情况一般,在班里学习成绩中等。
网购15次的学生,在网上主要买衣服、鞋、书、包和食物,其中最贵的1800元的衣服,最便宜的还是衣服,38元,半年网购消费金额约3000元,占生活费的40%,这位同学称家庭情况一般,学习成绩还可以。
在山西医科大学,一位家是平遥的同学说,自己从不网购,因为对网上的东西不放心。“班里也有不网购的同学,就是成绩在班里前几名的,他们只顾学习了,从来不在网上买,他们也没有开通网银。”这位同学说,同学中有两个极端,要么是从不网购的,要么是网购比较频繁的,啥也在网上买。学生时代,不应该网购的都是书或学习用品吗?调查的10位学生中,只有3位同学说会网购书,多是一些课外书。不网购书的同学,有的说因为书太重,超重后还要另加邮费,不划算,如果需要,就去书店买了,还有的同学说,学校就有图书馆,用不着再买。
其中记者重点调查了今年19岁的小杨,目前是高校新区一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从今年3月份起至6月份,小杨在淘宝购物的交易共有44笔,她说其中有20笔是帮其他同学买的。她一学期的生活费是5000元,除了吃饭,网购占消费的“大头”。小杨说,因为大学城距离商城较远,加上宿舍没有无线Wifi,她在网上主要开销是买衣服、交话费和买上网卡。
从小杨的交易记录看,这3个月,她给手机充值3次,其中两次30元,一次50元,从网上交话费,30元的会优惠0.3元,实收29.7元,50元的话费会优惠0.5元,实收49.5元。
另外,她购买的高校校园专用七天卡的交易有11笔,所谓的七天卡,就是买手机流量,有的25元,有的13.5元,还有的1.95元,这些是因为上网所用流量的时间长短不同。在网上购买流量,起初是因为小杨听说在网上买便宜,但零散地买下来,还是比较贵的,现在小杨刚换成包月流量套餐,一个月只需20元。
此外,衣服有10笔,其中裤子4条,上衣5件(分春季和夏季的防晒衣、衬衫),食品(如猪脯肉、燕麦片等零食),玩的4笔(如手机壳),化妆品5笔。衣服多价值五六十元。
记者禁不住想问,同学,你们开始赚钱了吗?你们的网购,父母知道吗?
答案,就在那儿,但似乎又不在那儿。
○比较调查
你们大手大脚,父辈们“缩手缩脚” 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多数人没有上班没有挣钱,这样大手笔的网购,让记者这个上班族着实有些不敢相信。那么,上班族的网购情况如何呢?记者随机调查了4位已经上了班、月工资超过4000元的市民。3个月来,初为人母的市民刘女士共消费了31笔,消费金额约为1700元,其中最贵的一笔是一个包,608元,最便宜的是十多元的书、衣服及小孩玩具。同样初为人母的杨女士共消费24笔,金额约为2681元,最贵的是一箱6桶奶粉,价格是1000多元,最便宜的是9元钱的勺子。刚上班两年的女孩小李共消费24笔,其中多数买的是一些配饰,其中各种帽子6顶,包、发卡、内衣等,共消费约450元,最贵的是一件80元的衣服,最便宜的是一个价值3.7元的手机边框。同样刚上班两年的程女士花费是几个人里最多的,共34笔,花费3400元,最贵的物品是价值400多元的鞋。
这4位市民得知学生们的网购情况后有些吃惊,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算网购频繁的了,没想到与学生相比,竟是小巫见大巫。
“年轻人和父辈们的消费习惯根本不同。”市民贾女士说,婆婆今年62岁,平时比较节俭,买衣服老去商城,总要货比三家,才掏腰包买。就说买水果吧,有一次,她想给婆婆买些山竹吃,挑了8个就将近40元,婆婆看见后立马说不买了。“孩子们挣钱都不容易,老人们哪舍得吃这些呢。”贾女士说,最后她只好以“不常买,尝一尝”的借口,花20多元买了5个山竹。
相比于贾女士,市民宋先生认为,孩子们因为体会不到挣钱的不易,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没钱了就问大人要,所以花起来就容易大手大脚,就像年轻人刚当上爸妈,很快就体会到“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没当父母之前,怎么说都体会不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习惯,现在的年轻人多是网购,网上的东西相对便宜,有配图,还有评论,年轻人收集到这些信息后,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像中老年人,一来不懂网上操作,二来买东西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不看见要买的东西,就会不放心,总觉得进了商店,进去摸一摸料子,穿上试一试,然后才能决定要不要。”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副教授王艳说,父辈们习惯沿用过去自己积累的经验,来帮助自己消费,年轻人更多的是新的理念,根据现代化的速度和节奏,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这也是人们说的代沟。本报记者 徐麦丽 实习生 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