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改需坚持市场与法治思维
山西近日列出今年转型综改的“2285”行动计划,力争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转型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自2010年我省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开始,便意味着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经济转型改革将铺开。彼时,它就被认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 “重大利好”。总览我省今年转型综改行动计划,涵盖范围不可谓不广泛,从产业转型、政府职能、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入手,既有“建立”,也有“深化”,还有“创新”,循序渐进,层次多元。比如,既有着眼于改善民生的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机制的建立,也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的的煤炭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还有旨在建立制度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创新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密集的综改安排,无不剑指经济的良好发展,与民生的逐步增益。而这,正是发展的要义。
也由此可以看到,所谓转型综改,虽然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但又绝不局囿于此,它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等等。这也就决定了,转型综改不会是单线条的,而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性任务。尤其是在山西经济极端困难的当下,转型综改,道阻且艰,更应该绷紧神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我省的转型综改稳步前进,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两个原则,一市场,二法治。市场与法治,如车之两辙,鸟之两翼,转型综改,缺一不可。抓住了这两点,就算抓住了转型综改的牛鼻子。
先说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今年要进行的20项重大改革中,不论是煤炭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抑或是投资体制改革,都需要依据市场平等竞争的规则,引入竞争力量,让不同市场主体进入原有垄断行业。在自由竞争中,落后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被转型,总之,鲶鱼效应激活了,总体效益肯定是增益的。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一项中,我们也看到,“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和金融”等行业。这正是市场精神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山西省发改委就下发文件,决定在公路、铁路、轨道交通、民航、输气管道和城市综合管廊5大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及营运。应当说,转型综改引入市场力量,早就在路上。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市场还需法律来配套。我省经济转型综改中,涉及的诸多领域,恰恰是亟须法律关照的地方,譬如产权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业改革。国有企业引进民资,其中一系列的产权明晰、收益分配必须靠明确的法律规则来确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通过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来防止改革变味,同样需要稳定的法律规范来保障。可以说,没有法治的配套,诸多改革,难以推进。即便形式上推进下去,效果也未必如意。
“2285”行动计划,事无巨细,堪为严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扎实地推进一揽子改革,显然,在此过程中,少不了市场与法治思维。能不能将市场与法治思维无缝对接到转型综改实践中,关系到此次转型综改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