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证成绩单全都变档案

16.02.2015  00:34
长沙县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鼓励3000余户居民建立家庭档案弘扬家庭文化
 
 
  “建档达人”李学坤向记者展示家庭档案,和1955年的自己合影。 长沙晚报记者胡益虎 实习生 罗雅琴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讯 (记者 胡益虎 实习生 罗雅琴 通讯员 周进银)一蔬一饭一史志,从人生第一份个人档案“婴儿出生证”,到鉴定表、成绩单、各类证书,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生轨迹。记者昨日获悉,全市第一本单个家庭档案在长沙县集结出版:粮票、婚书、地契……这些独属于特定时代的“标识”被集纳在长沙县居民李学坤的家庭历史里。作为“建档达人”,他建立了共计9大类、1000多件的家庭档案,见证了百年家族史。长沙县开展家庭档案建档活动,鼓励普通居民建立家庭档案,目前已有3000多户普通居民建立了家庭档案。

  一本书穿越一个世纪

  “我保存自家证照、文书、物件,就是保存我自己的历史。”退休基层乡镇干部李学坤晚年热衷于搜集家族史志。伴随着2010年长沙县家庭档案建设试点高潮的到来,诸如李学坤这样的“建档大户”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李学坤刚刚付梓的《岁月留痕》,按照“祖德留芳”、“内助贤淑”、“少年印记”、“公仆流年”等时间顺序用文字和图片记载了上至祖父、下至孙辈一个世纪有余的完整家庭历史,内容大到家族碑刻、祖屋,小到账本、日记和孙女的来往书信。

  在李学坤与妻子王陶健的结婚证书上赫然印着“团结友爱”四个大字。上世纪50年代,结婚证书如奖状式样,两面五星红旗托着一颗闪闪红心,更让人惊异的是,结婚证书没有写上新人名字,而是用生辰八字来代替。李学坤说,“当时的人们认为生辰八字是独一无二的。”

  搜集古物为传承历史

  退休后的李学坤在老同事的引导下加入到 收藏 行列。早期,他囿于资金短缺,一度对收藏望洋兴叹。在长沙县史志档案局的支持下,李学坤编著出了《民俗古物存照专辑》,将古式的生产工具、家庭物件、票券等藏品分类整理。社会在不断进步,风情民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油榨机、熨石、碾子、风车……这些古式物件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李学坤的收藏里,有高祖父的地契、曾祖父的田赋券、祖父的田契、父亲的社员证……祖辈们将这些老旧物件看得十分珍贵,至今仍保存完好。二十年的收藏之路,单凭一腔热血难以为继。如今,这些民俗藏品已经成为长沙县史志档案局的重要馆藏,登上了大雅之堂。

  3000余户居民参与家庭建档

  “家庭档案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贵族、士大夫阶层,但是帮助普通百姓建档,是我们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尝试。”长沙县史志档案局局长夏声朝介绍,国有国史,家有家谱,建立家庭档案就是弘扬家庭文化,让社会最小的细胞焕发活力。

  据了解,在长沙县,家庭建档被当做落实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来抓,被列入该县的“百姓工程”。目前,全县已有240个村(社区)开展了家庭档案建设,建档家庭共计3000余户。作为试点的江背乌川湖村和田与杉坡两个组的家庭建档率更是高达100%,内容涵盖健康、医保、合同等诸多方面。

  夏声朝介绍,长沙县史志档案局将家庭建档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的同时,并将其纳入镇街档案工作年检范围,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