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演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经验交流 政府由管理者变为“推动者”
香港艺术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综艺合家欢……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每年都会在香港轮番上演。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桥头堡,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回归之后文化艺术的发展环境如何?香港正以何种政策及架构保障文化艺术的繁荣?近日,在济南举办的“全国演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上,香港教育学院艺术管理教授郑新文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演艺企业管理者分享了香港艺术管理的经验,很多观点让与会的演艺界人士很受启发。
清晰的文化定位
“在一个拥有780万人口的城市中,能让将近一半的人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成绩是非常明显的。”郑新文介绍说。
这一论据有准确的数据支持。据2011年香港艺术界年度调查报告显示,香港每年举行超过6400个不同的文化与艺术活动,平均每名香港人一年到访剧院或音乐厅0.45次。2011年,文化艺术活动共吸引342.2万名观众,累计全年票房收入达3.9亿港元。“据我所知,这些数据反映出的文化艺术的繁荣超过内地很多城市。”郑新文说,“这与香港政府支持文化艺术的立场和高瞻远瞩的国际化目标息息相关。”据悉,2011年香港文化艺术活动中,有78%的演出由公共资金资助,44.5%演出获得场地租金补贴。
据郑新文介绍,早在2003年,香港文化委员会的报告明确了香港的文化身份及位置——确认香港文化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定位应以本地文化为起点,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根源,同时具有世界视野;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要成为中国最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大都市。
正是这样的一种清晰的文化定位,让香港不断接近国际文化大都会的目标。“目前,香港政府鼓励市民参与文化艺术和发挥个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潜能,支持保存及弘扬传统文化,同时鼓励艺术创作和创新,为文化艺术多元及均衡发展创造了环境。”郑新文说。
政府扮演何种角色?
在演艺企业管理者看来,政府在文化艺术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诸多资金、项目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据郑新文介绍,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在取消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后,将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和功能交给新成立的康乐文化事务署(简称康文署)接手。如此,隶属于民政事务局下的康乐文化事务署与香港艺术发展局成为政府文化管理的主要机构。“康文署管理香港大部分文化场地,负责主办文化节目,同时负责观众扩展和开展艺术教育。香港艺术发展局是就艺术政策向政府提出意见的法定组织,同时开展多项资助计划,并负责香港艺术界年度调查。”
郑新文进一步解释说:“但改革是随时进行的,2006年表演艺术委员会向民政事务局局长提供建议报告,主张政府应由担当管理者的角色,逐步转变为‘推动者’的角色。政府接受该报告建议,成立了节目发展委员会、六个演艺小组和场地伙伴计划委员会。”自此,节目发展委员会和六个演艺小组主要负责审议并通过康文署的节目编排策略和方向、资源分配以及每年的节目计划。曾参与场地伙伴计划委员会工作的郑新文评价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香港艺术场地紧张的矛盾。”
尚欠缺鼓励民间参与的环境
郑新文认为,在香港,政府保证艺术表达的自由,通过委员会作出艺术和政策决定,大部分文化艺术活动和院团获得政府资助,使票价保持在低水平,这些都是香港艺术生态良好的一面。但他认为,尚欠缺一个鼓励民间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环境,也是一个令人感到不足的地方。
郑新文说:“香港政府直接参与场地的管理,主办节目,社会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捐助不多,中介机构不发达等原因,使香港欠缺了一个鼓励民间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环境。”
“由节目发展委员会和六个演艺小组负责审议并通过康文署的节目编排及每年的节目策划,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程度的‘企业管治’。但在设施或服务,例如节目主办、票务等的运作上,并没有鼓励‘民间参与’的具体计划。”郑新文在分析原因时说,“香港现在所缺乏的,正是鼓励更多民间机构与个人担任艺术中介者的有利氛围。”
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郑新文认为,应该鼓励更多节目主办者出现,提高竞争,必有助于建设更健康的环境于香港的文化艺术活动;长远来看,政府资助的文化活动应该提升成本效益,逐渐减低补贴率,一方面让私营机构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让市民习惯承担享受文化艺术活动的成本。(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