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糖尿病日:专家汇总关于糖尿病的16个认识误区

16.11.2016  02:04

在太原市迎泽区桥东北社区,说起王忠平,稍微上点年纪的中老年人几乎都知道,他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站长。最近他做了一件暖心事,结合日常糖尿病管理中大爷大妈们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专门进行了汇总,并做成课件,还在社区里办起科普讲座。目前,在他管辖的区域里,配合管理、治疗的糖尿病病人有290多人。

11月14日是第十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与糖尿病”,特邀王忠平为大家解析糖尿病病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1

少吃糖一定不得糖尿病

解析:糖尿病目前没有单独而明确的病因,通常认为与遗传、饮食过度、吸烟、酗酒等有关。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胰岛素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能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也会在正常范围。反之,一个人少吃甚至不吃糖,但胰岛素功能异常,也会有糖尿病发生的可能。

误区2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主食

解析:不完全对。糖尿病患者真正需要少吃的主食主要是精白米面,我们提倡杂粮主食,如黑米、黄米、薯类、大豆等。现在的精白米面,除损失了维生素和矿物质外,升糖指数也高,的确不利于控制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误以为控制血糖只能不吃或少吃主食,其实饮食控制是指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单单控制某类食物是不合理的,过度控制还可引起低血糖及营养不良。

误区3

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心吃“无糖食品

解析:无糖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也含糖的(专业术语“焦化反应过程”),如果吃多了,食物含热量高,血糖也就高了。很多所谓的“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麦片、无糖藕粉等,虽然不含有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仍然含有大量淀粉,有的甚至还添加了淀粉糖浆、葡萄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毫不逊色于日常所吃的白糖,糖尿病患者还是少吃为妙。

误区4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解析: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不是100%遗传。如果一对夫妇均患有糖尿病,子女有40%—50%的几率患病。如果父母单方患有糖尿病,子女的遗传患病几率只有20%—30%。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目前无法调控,但是携带糖尿病易感基因的人并不都会得糖尿病,环境因素在目前日益增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环境因素主要有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吸烟、精神紧张、应激等。一些研究显示,食物中混杂过多的化学物质(如农药、化学添加剂等)、环境中无形的电磁辐射等也会导致糖尿病发生。通过改善环境因素可以预防或者延缓Ⅱ型糖尿病发生。

误区5

胖子才得糖尿病

解析:有的人认为“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仗着自己长得瘦,饮食、生活习惯都不注意,经常吃大鱼大肉,且吃饱就睡,结果体检报告一出来,血糖、血脂都超标了。还有一些人,突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断减轻,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却不知道这是糖尿病的症状。

事实上,糖尿病与体重之间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Ⅰ型糖尿病多“喜瘦”。因为这类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也不容易发胖。Ⅰ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还会明显下降。Ⅱ型糖尿病则“有胖有瘦”。超重或肥胖的人,出现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更大。此病多为成年人,35—55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

与瘦子相比,肥胖者患病几率更大,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会得糖尿病。如果瘦子有其他糖尿病的影响因素作用,也可能患病。

误区6

糖尿病病人不能喝粥

解析:粥升糖速度快,但降下来的速度也快。应该说,喝粥会对血糖的波动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就不能喝粥,只是喝粥应讲究技巧:不能喝纯米粥,大米开花即可,加些杂粮一起喝;量力而行,视自己个体情况而定;干稀搭配;放凉了再吃(凉了淀粉老化了,升糖速度就不快了);食物搭配在一起吃为好。

误区7

血糖降下来就能停药了

解析: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服用抗糖药物只能控制血糖,并不能使糖尿病完全治愈,故血糖控制好之后,仍需在医生指导下继续用药,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如果停药,血糖就会复升。血糖降下来后,仍需注意饮食和运动。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因脏腑功能开始减退必须坚持吃药。

误区8

喝酒能治疗糖尿病

解析:人体血液中的血糖大致有两个来源:一是饮食吸收,二是体内储备。酒精能抑制储备的动员过程,所以不吃饭单饮酒确实可以降低血糖,但寄希望于喝酒治疗糖尿病是万万不可的。

误区9

吃饭先喝汤有利于降血糖

解析:一般糖尿病患者吃饭的先后顺序是:先吃粗纤维的蔬菜再吃主食,这样可以增加饱腹感,就能不自觉地减少后面主食的摄入。把汤放在最后喝,是因为先喝汤的话,会很快就感觉饱了,但不久又会感到饥饿,只能再吃些别的食物充饥,这样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

误区10

少吃多餐不利于血糖控制

解析:很多人认为少吃多餐会增加热量,不利于血糖的稳定。其实科学的少食多餐是将一天已经定量的食物分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形式分开进食,是不会增加热量的。如此科学的少量多餐对血糖控制十分有利。每餐少吃点,这样就不至于使餐后胰腺负担过重,血糖也不至于升得太高,从而避免餐后高血糖。多餐则是在两餐之间加一次缓冲餐,这样既可以避免药物作用达到高峰时出现的低血糖,也可以避免饮食总量过少而影响人的体力和体质。

误区11

多吃多锻炼可辅助降糖

解析:血糖是吃出来的,但90%的中国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和锻炼达不到要求。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控制血糖的功能减退,仍然需要吃药。

误区12

不吃饭就不能吃降糖药

解析:这种说法不对。降糖药分为控制空腹血糖的和控制餐后血糖的。专门控制餐后血糖的药是在饭前和饭中吃的,如果不吃饭基本上不需要吃药。但现在很多都是长效药,包括控制空腹血糖的药,这种药跟吃不吃饭没有关系。

误区13

控制好血糖不一定会减少并发症

解析:研究表明,大幅度的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因此,将血糖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

误区14

只吃素不吃荤可以控制血糖

解析:糖尿病患者不吃肉类会导致蛋白质不足,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应该注意日常饮食的平衡,肉和菜都要吃。每人每顿主食需摄入自己“拳头大小”的米饭或馒头,每人每天瘦肉4指宽一块(一指厚),每人每天白肉摄取量应是红肉的2倍,蔬菜每人每天1斤。

误区15

空腹血糖不高肯定没有糖尿病

解析:糖尿病的诊断可以依据空腹血糖,也可以依据随机血糖,还可以根据75gOGTT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结果判定。即使空腹血糖正常,无任何糖尿病症状,化验两天的餐后随机血糖值≥11.1mmol/L,或两次75gOGTT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也可诊断糖尿病。近半数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由于餐后胰岛素分泌异常,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只化验空腹血糖容易漏诊。因此,怀疑糖尿病的患者,空腹化验血糖时,最好同时化验糖化血红蛋白或餐后血糖,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应该化验餐后血糖或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

误区16

糖尿病危害大,等于患上癌症

解析:糖尿病虽是终身性疾病,但不像癌症那样可以立刻缩短人的生存时间。只要控制得好,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像看待癌症一样,表现出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绝望无助、内疚、自责等情绪都是错误的,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对待糖尿病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要“过分在乎”,要本着“既来之则安之”“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的平和心态对待,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医生治疗。(记者 薛琳)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