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选派9395名干部 山西各地的“第一书记”在忙啥
“我们‘第一书记’就是扎实能干,他帮我们村建门楼、拓宽进村路、硬化村文化广场、新修吃水管道……半年多时间,就给咱这贫困村干了8件看得见、摸得着的‘赢人事’,我们要给他点个赞。”白家庄村的群众纷纷为“第一书记”段志杰竖起大拇指。
2015年8月,我省从各级机关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派9395名党员干部,到全省2697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799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如今,半年多时间已过,“第一书记”都在忙什么?能否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群众是否满意?记者近日在多个贫困县一探究竟。
进村里挑大梁
“要做好‘第一书记’,必须带着真情,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主动与村民交朋友。只有距离拉近了,和村民融合在一块儿,工作才能更好开展。”这是方山县圪洞镇务云塔村“第一书记”、方山县财政局副局长赵宝勤日记本上的一段话。
务云塔村位于县城以东4公里处的小山沟,依山傍水,有1000多亩旱平地,虽然距县城较近,但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况,信息不畅、观念落后、靠天吃饭的落后困境至今没有改变。
2015年8月,“第一书记”赵宝勤与村干部一起来到群众中走访,听到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村主干道和田间路坎坷不平亟待修建以及农民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
为了解决村主干道和田间路难题,赵宝勤千方百计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终于协调到34万多元资金,在群众秋收时节完成了9.2公里的田间路改造和1.5公里的村主干道建设。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夙愿成了现实,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第一书记’就是好。”
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赵宝勤从破除群众陈旧观念和解除思想包袱入手,大胆提出依托自身优势,在蔬菜和养牛上做文章。种一亩西红柿正常年产量1万斤,按市场价1元左右计算每亩毛收入也在1万元左右,纯收入可达0.8万元;养一头西门达尔母牛一年生产一头牛犊,收入至少也在5000-8000元……一笔笔账算得在场人心服口服。正如支部委员王清照所说:“这下彻底解决了务云塔村农民一年有半年时间闲得没事干、苦乐不均的局面,赵宝勤书记为我们算了一笔增收账、脱贫账。”
此间,赵宝勤还结合村里的基本情况,就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状况以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等,与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等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制定出台了《务云塔村“十三五”脱贫专项规划和2016年脱贫行动计划》,内容涉及发展种植养殖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旱平地治理等。
一笔笔增收账、脱贫账呼唤着贫困群众,唤醒了以农为生的务云塔人。
改变村容村貌
“‘第一书记’赵建斐,来到咱村扑下身,东西南北都跑遍——要钱……”
一段《三句半》,一段快板,村民自编自演,句句发自肺腑。今年在平顺县北岸村村办的元宵节晚会上,68岁的村民郭和平热情高涨,说到动情之处竟潸然泪下。
“真没想到我能活着喝上自来水。”79岁的王翠香老人激动地说。由于缺水,北岸村多少年来家家户户都靠打水窖储备雨水维持生计,“吃水难”一直困扰着包括王翠香老人在内的420名村民。
第一天上任,接过村委干部递来的一杯混浊如牛奶般的白开水,“第一书记”赵建斐当即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村里的人畜吃水难题。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赵建斐四处奔走,一遍又一遍递交请示报告,筹集到20余万元资金后,他便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徒手挖沟挖壕,经过40多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在2015年11月30日将主管道安装完毕。
得知即将告别靠天吃水的历史,2015年12月15日,高兴之余的村民们专程派代表给长治市委组织部送了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洋溢着村民们对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的感激之情。
当然,村民的感动还远不止于此。因为村里没有排水设施,北岸村经常是道路泥泞,坑洼崎岖,一到大雨季节多数村民家里就会被洪水淹没。
在赵建斐的提议下,乡党委和村委研究决定将此问题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向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今年春天工程便全面铺开,村容村貌一天天发生着变化,但赵建斐却从未停下努力的脚步。
眼下,赵建斐正盘算着一项大计划:准备利用闲置的土地盖一个集村委办公室、村级卫生所和村级活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办公大楼。
“今年,我们将申请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再流转一部分土地种葡萄树。”站在村口,指着村对面一座座坡度合理的大山和成片的庄稼地,“第一书记”赵建斐激情满怀。言语之间,折射出一位“第一书记”对改变贫困村面貌的信心。
走在脱贫一线
“留守村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基本生存都是问题,更谈不上致富……”“加之山高路远,运输不便,农产品不能转化为财富,需要改良,老百姓急盼……”春节刚过完,离石区枣林乡任家山村“第一书记”杜卫军就“不歇年”,与村干部、群众在村委办公室一起寻问题、算细账、找方法。
任家山是远近皆知的“穷村”,全村195户,其中贫困户就占76户。驻村以来,为了尽快摸清村情民意,打开工作局面,杜卫军利用一个多月时间,走访了全村每户村民家,与村“两委”班子连续两天召开座谈会,研究讨论致贫原因,帮助村干部理清思路,重点引导党员干部破除甘于落后、贫穷的思想,就如何开展脱贫致富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最终确立了以“帮助”“鼓劲”“转型”为工作切入点,重新燃起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迅速进入“角色”。
经过两个多月反复核实,识别出76户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贫困户,列入详细清单,确保复核工作顺利开展。村党支部书记郭卫平说:“为贫困户建立扶贫台账,是全村脱贫的基础,在杜书记的带领下,‘回头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要让群众明白了,这样心里才会踏实!”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任家山村道路的真实写照。杜卫军积极主动与水利局等单位对接项目,利用国家扶贫项目,硬化了本村与邻村相通公路1.2公里,铺水道1公里,安装健身器材一套,硬化广场1600平米;争取资金12万元,解决全村集雨蓄水工程1000平米,并争取了7万元的护地坝水毁修复资金。
一路走来,杜卫军感慨颇深:只有真心沉下去,融入村里,和群众成为“一家人”,真正为民排忧解难,才能实现如期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