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举措 创新模式 扎实推进移民扶贫搬 迁工作 —乡宁县移民扶贫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乡宁县属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总面积2029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人口23万,中农业 人口18万多。目前全县贫困人口3.5万余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近20%。乡宁县位于吕梁山南端,境内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是典型的山 区县。目前全县贫困人口3.5万余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近20%。十四年来,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期间的近几年来,我县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局及有关部 门和乡镇的共同努力协作下,严格按照项目“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即始科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紧紧 围绕移民搬迁、产业发展两个核心,突出抓好建设土 地落实、项目资金整合、工程质量监管三项重点,着力落实项目统筹规划、账务公开运行、部 门乡镇协作、引导群众参与四个关键,全面实现基础设施改善、优势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面貌改观、生态环境改善五大成果。2011年以来 ,全县的移民扶贫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市政府表彰,荣获临汾市“移民搬迁先进县”称号,2012年荣获山西省“移民搬迁先进县 ”光荣称号,受到省扶贫办的表彰奖励。
一、全县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村庄情况
全县辖10个乡镇,182个行政村委,1113个自然村,总户数41807户,全县在册300人以下贫困村;810个,在 册户数;22747户,在册人口: 89597人。其中:在册150人以下贫困村507个所属行政村:143个,在册户数:10127户,在 册人口:39672;全县在册150—300人贫困村:303个,所属行政村134个,在册户数:12620户,在册人口:49925人。
二、全县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完成情况
一是农村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改善情况。 全县 2001年—2014年,累计实施扶贫移民搬迁户4062户,18390人,分别占全县乡村总户数的 9.7%总人口的8%。移民户建房总投入2.7亿元(其中投入国家财政资金6500余万元)。尤其是2011年以来,全县共完成移民搬迁1784户,7000人,新建住房1784套,16万平方米,人均 22.86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移民安置点29个。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安置区共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7处,自来水入户率92%;架设高、低压线路210公里,农电入户率100% ;修建乡村四级道路208公里;新建村卫生所10处4100平方米;新建电视、电话等通讯设施61处,农户通讯设施100%覆盖。
三是后续产业发展情况。 在保证移民入住新居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安置区种植核桃 13000余亩,苹果树7500余亩,养殖生猪4500余头,外出务工9800余人,新增收入8000万元,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平均2300元增长到平均4100元。
四是生态环境建设情况。 移民原居住地生态环境较差,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移民搬迁后,共 完成封山育林7000亩,植树种草1800亩,动员移民发展经济林10000余亩,移出 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
五是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情况。 2011年以来的近三年间,全县的17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全部都是建在公路的沿线或者靠近乡镇的地方。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管理,使安置点规划科学,设计新颖,功能齐全,并做到与加快集镇建设、拓宽第三产业互为联动,互为促进,乡镇附近行政村的人口增多了,面积扩大了,形象提升了,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生产条件的 极大改善,生活质量的较快提高,加之全方位的扶贫科技培训,信息渠道日益宽广,使广大移 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日益坚定。
三、经验及做法
移民搬迁惠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惠民工程。在实施中,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经验和做法:
1、 领导重视,责任到位
为确保移搬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我局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和移民扶贫项目考察组和移民扶贫项目检查监督 验收组,责任到人,分工协作,分片包干,确保每个移民项目前期有考察,申报有程序,实施 有规划,工程监督全方位,验收环节严把关。
2、 加 强管理,确保质量。
为确保移民搬迁工程质量,我们认真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充分发挥好每个移民村委的主体监督 和协调作用;制订好一个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移民搬迁方案;绘制好一个整村搬迁规划图和 房屋结构图,严格按标准施工建设;认真组织好一次工程竣工验收,联合纪检、财政、审计等 部门,采取评分制,严格细化标准,搞好工程竣工验收。
3、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
从县情、乡情、村情出发,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开拓创新,力争探索出一条切合我县实际的移民搬迁新模式。
一是:利用煤炭企业优势,探索出“煤炭企业资助+移民自筹+扶贫资金补助”移民扶贫模式。2011年、2012年实放出的西坡镇赵院移民新村,2011年、2013年实施的西坡镇胡家岭王家沟移民新村,即是这一模式的典范。 2011年,共整合煤炭企业资助资金2870万元,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资金700 余万元。2012年,共整合煤矿企业资助资金 3250万元,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资金570万元。
二是:依靠当地私企能人大户帮扶,探索出“当地能人资助+移民自筹+扶贫资金补助”移民扶贫模式。2011年实施的枣岭乡史家沟、井子滩移民新村,2012年、2013年实施的关王庙乡大河移民新村,即是这一模式的典范。2011年,当地能人资助移民扶贫资金 240万元,2012和2013年当地能人资助资金600余万元。
三是:依靠信贷优惠政策,探索出“阳光贷款(低息)资金+移民自筹+扶贫资金补助”移民扶贫模式。2012年、2013年实施的西交口乡南塔移民新村即是这一模式的典范。2011年,阳光贷款(低息)资金95万元, 2012、2013年,阳光贷款(低息)资金520余万元。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证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种“造血式“的扶贫,是贫困地区在短期内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最好方式。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充分享有社会各类 公共资源,才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创造 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移民扶贫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我县的实践看,当前移民扶贫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一.是要解决好搬迁资金缺口问题。 实行移民扶贫,建设资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大多数村庄 地处偏僻,地质灾害严重,群众搬迁愿望迫切,但自筹资金困难,无力搬迁,加上物价上涨因 素。因此,一方面应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在管好用好上级扶贫资金的同时, 应动员社会力量,广泛筹集资金,抓好一方面资金的到位工作,增加投入,加快建设速度。
二.是要抓好相关政策的配套问题。 移民扶贫涉及面很广,遇到的政策问题较多,上级给予移 民的优惠政策运作难度大。比如宅基地占用审批、责任田划分、移民的户籍迁移等问题,涉及 部门多、操作难度大,仅靠扶贫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协调理顺各方面的 工作,解决好移民扶贫的相关问题。
三.是要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在建设移民新村过程中,修路、通电、建校、引水等基础 设施配套建设难度较大,直接影响移民新村建设进度。有关部门要按照“一平六通八配套 ”的要求,统一协调,相互配合,确保广大特困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是要解决好移出村的土地废弃问题。 在实施移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移民搬迁后弃耕、荒 芜土地的现象。应通过减免农业税,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单位和个人到已搬迁村建基地、搞开发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庄园经济,实际规模开发。同时,要组织林业等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规 划,组织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责任编辑:杨贺龙 审核:张建浩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