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名称蕴含几多魅力

09.06.2014  21:36

地名是一种文化,古老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新地名则是城市新发展的见证。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在自家社区居住了多年,但被问起社区名字来历时,大多懵懵懂懂、不甚清楚。近日,记者探访了众多社区,了解到不少社区的命名由来。这些名字有幸作为这些社区的名称,并登上这座城市的历史舞台,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她、记忆她、传承她和感受着她的魅力。

荔梅社区、竹杏社区:荔梅竹杏有春意

4月9日,在万柏林区兴华南小区,记者发现该小区单元楼名称分别以荔园、梅园、竹园、杏园开头加单元号命名。经过询问一番得知,该小区里有两个社区,是将整个小区从中间一分为二,分别是荔梅社区和竹杏社区。

说起社区名字的由来,荔梅社区党支部书记郭晓云介绍,这里曾是个老旧小区,当年建立小区的时候,开发商将小区分成4片,分别是荔园、梅园、竹园和杏园。作为区别,荔园小区的铁艺护栏上全部都是荔枝图案造型;梅园小区的护栏全是梅花图案造型;同样竹园小区和杏园小区的护栏分别是竹子和杏花图案造型。“我是1986年入住这个小区的,当时铁护栏上焊着的图案十分精致、漂亮。后来,小区改造时全部更换了,没有留下一丁点象征这几个园的东西,怪可惜的。”在梅园1号楼下剪发的赵师傅说。

2002年居委会改制成社区的时候,根据安排,竹园和杏园合并成一个社区,荔园和梅园合并成另一个社区,名字也就沿用了小区的名字组合,分别叫荔梅社区和竹杏社区。

翠馨苑社区:翠色欲滴欣欣向荣

2001年,翠馨苑社区建成。“在我印象中,翠馨苑这个名字是我们小区动工时就定好的。”家住翠馨苑社区的王兵回忆,之所以选择在此居住,很大的原因就是被这个小区的名字所吸引。“翠馨苑,这三个字,翠代表绿色,象征着生生不息,馨既可以理解为芳香,也与欣欣向荣同音,苑则可以理解为花园,这小区还毗邻森林公园,绿化一定不会差。

入住翠馨苑社区后,王兵认为自己心想事成。“小区现在的植被覆盖面积达到35%,无论从小区的哪个门进入小区,都会闻到阵阵丁香花的香味,再加上分布在小区四处的绿树、草坪,小区俨然就成了一个大花园。”王兵说。

朝阳社区:希望像朝阳般升起

朝阳社区,因其坐落于迎新街朝阳小区而得名。“听住在此处的老住户说,之所以取名叫朝阳社区,是希望小区能像初升的朝阳一样,冉冉升起,也希望居住在此的居民能伴着朝阳小区一同提升自己的价值。”家住朝阳社区的张萌萌表示。“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就是从小区名字得来的。”张萌萌介绍,与她同岁的一位朋友,在出生时,父母为他选择了很多名字。“有俊鹏、小毅等多个备选,后来是他爷爷,决定用‘朝阳’两个字,认为这个名字寓意好,万一走丢了,只要记得自己的名字,就能找到家。”张萌萌说。

宁化府社区:与醋结下不解之缘

说起宁化府醋,老太原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使是年轻人,在铜锣湾附近逛街时,也总能闻到阵阵醋香,柳巷街办宁化府社区便坐落在这里。从五一路下车,离宁化府百米开外,一股淡淡的醋香便翩然而至。

4月9日一大早,宁化府老陈醋门前已排了四五十人的长队,每人手里拎着一个空塑料桶。这景象对宁化府的店员来说,已见惯不怪。太原人排队买宁化府益源庆的老陈醋,除了对老字号产品质量的信任,还源于一种文化。宁化府社区干部申智红介绍,曾经太原老丈人考验女婿,先会让他去买益源庆的醋,以此来考验其是否有耐心,那时打一桶醋至少得排两小时的队。而现在的人依然排队买醋,那是因为一种情结,也有因为付出了自己劳动所感受到醋的别样香甜。益源庆陈醋作坊最早是明朝的皇家王府醋坊。公元1377年,朱元璋封其三子为晋王,其孙朱济焕为“宁化王”。宁化王王府就设在益源庆所在的胡同内,从此,这条不知名的小胡同有了称谓——“宁化府”。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益源庆酿的醋为“宁化府醋”。

2012年1月,宁化府社区居委应运而生,在取名时选择了“宁化府”这一既具有历史意义、又能指示街道的称谓。

皇后园社区:与汉朝落魄皇帝有关

皇后园社区位于城北新店街附近,也许不少本地居民都不知道自己居住地名的由来,原来皇后园的由来和汉朝皇帝有关。

第一种说法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时期,光武帝刘秀败走南阳,王莽兵追至现皇后园村,刘秀求一姑娘相救,姑娘用鸡笼将他盖住,坐在上面用衣裙遮住鸡笼仍做针线活。追兵问时,姑娘故意支走,刘秀得救,感恩不尽,立誓说日后登基定封她为皇后。后刘秀果做了皇帝,派官员来接姑娘,姑娘已死。刘秀封她为皇后葬于此地,并在此建有祠堂供奉,所以得名。

另一种说法则有些牵强,据传是汉文帝刘恒携母亲薄式出巡途径此地,太后薄式染病,汉文帝命人在此修建屋舍供母亲养病,故此称为皇后园,意味皇上太后行辕。两种说法都没有详确的历史文献记载,可相比于大兴土木盖建行辕,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意味落魄皇帝的报恩之举。

红楼社区、青楼社区:见证国企兴衰

地处尖草坪区迎新街的红楼社区与青楼社区,其实和古典名著、烟花之地没有一点关系,但却和两家国有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红楼社区,是太钢的红楼宿舍,而青楼社区,是十三冶的宿舍。

红楼社区与青楼社区的分界线,是一条不算宽敞的迎新路。上世纪80年代,为安置职工,太钢和十三冶两个在当时实力相当的国企分别在道路的东西两侧建设起了住宅小区。红楼社区是在当时已有的苏式建筑基础上增盖的,既包含三层的“赫鲁晓夫楼”,也有重新设计的四层砖混结构建筑。由于建筑群基本使用红砖盖建,整个建筑群颜色呈棕红色,当时直接被称为太钢红楼宿舍。青楼社区是十三冶在迎新路西侧完全重新盖建,完全采用砖混结构,层高三层,由于大量采用青砖盖建,整个建筑群呈青灰色。为了和红楼社区相区别,直接取名为十三冶青楼宿舍。

十三冶与太钢均为实力雄厚的国企,能够在红楼、青楼分到一套房子是一种生活稳定的象征。后来,随着国企改制,青楼宿舍的物业难以得到保障,经常面临停水停电等问题,逐步进行拆迁重建,原有建筑数量不及从前十分之一,取而代之是开发商新建的高层住宅。而红楼社区由于钢铁行业的崛起,物业各方面管理逐渐完善,加之红楼社区中完好地保存了一批上世界50年代苏联援建的“赫鲁晓夫楼”,在几次拆迁风潮中都得以幸免。2004年,红楼建筑群被列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居民也就住在了“文物楼”中。

享堂社区、七府坟社区:名字里隐隐带着忧伤

享堂社区与七府坟社区位置相接近,社区的名字也都隐隐带着一些忧伤,因为这两个社区都和明朝晋王朱棡的生死沉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七府坟社区西起恒山路,东至太原标准件厂,是光社街办辖区内一条较长的街道。因名晋王朱棡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与妃子刘氏、杨氏葬于此得名。相传,该村原来是晋王朱棡的第七个儿子朱济熇的墓地。朱公子被其父封为广昌王,其府地称广昌王府,亦称七府。所以埋葬他的墓地亦别称“七府坟”,后来七府坟村改为七府坟社区。

而与之相邻的享堂社区也和明晋王朱棡的子孙有着联系。古代把供奉祖宗木主或神灵偶像的地方称为享堂。明第一代晋王朱棡去世,其子济熺继位。明成祖朱棣听信谗言,夺济熺爵位,改封济熺的异母弟济熿为晋王。济熿骄姿横暴,将济熺幽禁狱中,并毒杀其母谢妃。后来济熺得以平反昭雪,恢复了晋王爵位。为了纪念母亲谢妃,济熺特意在太原城东北1公里处修建了一座享堂。附近有村名叫“新村凹”,后改称“享堂村”。随着村改社区,享堂社区由此出现。

万柏林社区:源自阎锡山规划的陵寝

万柏林不仅是社区的名称,更是街道和区的名字,由此可见‘万柏林’这个名字是多么的有名。”4月9日,家住万柏林社区的王斌说起“万柏林”名字起源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万柏林’之名来源流传比较广的有两个说法,都和阎锡山有关。”王斌表示,当初阎锡山统治山西时,便将陵寝确定在当时汾河西面的一处风水宝地。当初在给这个地方起名时,因为阎锡山小名叫万喜子,他的字为柏川,圣人的陵墓称为“”,自认为是圣人的阎锡山便将这片风水宝地称为“万柏林”,而且柏树一般都种植在陵墓周围,他打算在这里种满柏树。

另一种说法是阎锡山在选择陵墓时,一位风水先生在查看过多个地方后,认定汾河西岸太原城西北角背靠吕梁山脉,乃黄天后土;面对的是汾河,水属财,必财运涛涛不绝,将阴宅定在这里,必能福延子孙万代。唯一不好的地方时这里的树木稀少,缺少磅礴大气。阎锡山听完此番说辞后,便决定在这里种植万棵柏树,以备未来辟建陵寝,并先与其名曰“万柏陵”。在太原解放后,在这里居住的父老乡亲们觉得“万柏陵”的名字不好,便将其中的“”字以谐音的“”字替换,更名为“万柏林”。

河涝湾社区:总被水淹的肥田

家住杜儿坪街办河涝湾社区的周龙是这里的老居民,对河涝湾社区名字的来历也是如数家珍。“这些都是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当做故事讲给我听的,我也会将这些讲给孩子听。

很早以前,河涝湾社区(原河涝湾村)所在的地方是大虎峪村的耕地。每年雨季,山洪使大虎峪河不时泛滥,村民在这里辛苦种植的庄稼总是被淹没和冲毁,久而久之,人们便给这片又爱又恨的土地起名为“河老淹”(太原话发音为he,long,an)。在古代,人们都会把水和龙联系到一起,大虎峪河总造成危害,使得人们对它又敬又怕,时间一长,便将大虎峪河和龙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将这里起名为“河龙湾”。以至后来在湾边聚集成社的村庄,亦以此为村名,社区名称也因此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