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县土地流转激活力
如今,在石楼县小蒜镇南庄村,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引发了一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山野荒坡的干旱地,变成了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争相承包的“香饽饽”;放下锄头的庄稼汉,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农场的工人;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土地流转孕育出新希望,激发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活力”。
撂荒地变成“香饽饽”近日,来到石楼县小蒜镇南庄村。在山西鑫盛源农业综合示范园种植基地,只见被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山梁被整理成一条条的梯田,如玉带缠绕山间、鳞次栉比、整齐划一。梯田内,在黑色地膜的保温保湿下,一畦一畦的西瓜、甜瓜、西红柿苗长势喜人。基地内,农民们正在给幼苗除草、松土、浇水,田间地头一片繁忙,一幅清新宜人的田园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基地董事长艾勇利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座坡度近45度的山梁,去年9月,他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小蒜镇南庄村2100亩的土地使用权,其中有低产枣林780亩,有四荒地1200亩,其它地120亩,租赁期37年,租金135万元一次性付清,现经挖掘机整理成1000多亩梯田地。
“今年,我种了19万株西瓜、甜瓜,50万株西红柿,秋天还将种植一茬白菜,对低产枣树进行了嫁接改良,计划全部搭棚,在防红枣裂果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预计年纯收入能达到200万元以上。”艾勇利兴奋地和记者说起他的创业规划。
小蒜镇南庄村贫穷、偏僻,境内山大沟深,土地不适宜耕种,唯一经济来源的红枣近年来连年雨涝几近绝收。“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致使大量土地撂荒闲置。如今,土地流转给这里带来了新希望,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石楼县小蒜镇镇长袁红青说。
农民挣上了“白领钱”“现在我们不出5里地,就能在农场打工,我们农民也挣上工资了,一年下来收入还不少呢!”基地工人苏四儿喜滋滋地说。
苏四儿家有4口人,住在石楼县曹家垣乡下庄村,距离小蒜镇南庄村仅2里地,他家的地除枣树地外,已全部退耕还林。往年他都要外出下煤窑或跟退耕还林工队打工,今年外出务工不好找工作,恰逢山西鑫盛源农业综合示范园招聘工人,他和妻子都被聘用,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两人在示范园打工每年能挣近72000元,加上正常年景自家的枣树地和退耕还林收入的2万元,一年下来家庭收入有92000多元,都快赶上“白领”了,这在以前他想也不敢想。
为了让农民就近就业,山西鑫盛源农业综合示范园在招聘员工时优先聘用本村出租土地的农民和附近村子的农民。目前示范园在当地雇佣农民工30人,年支付劳务费100多万元。他们不仅依靠出租土地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还通过在农场打工获得了可观的工资收入,避免了以往种地时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外出打工不好找工作的烦恼。
像山西鑫盛源农业综合示范园一样,石楼县目前有各类土地流转合作社、公司60多家。近两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工业、建筑、服务等行业,不仅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而且开辟了农民收入新来源。一方面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稳定的租金,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又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进行有序的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土地流转不仅使农民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解放了出来,也从根本上减少了土地的撂荒现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石楼县农经服务中心主任刘马元这样认为。
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石楼县注重引进科技为农业“输血”、“造血”,以科技为先导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今年,山西鑫盛源农业综合示范园长期聘请山西农科院红枣协会会长张志善为技术顾问。基地实行了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节省了种植养殖成本;实施温室、大棚、露地、储藏配套生产,确保全年都有新鲜蔬菜上市;搭建了大棚,有效预防了红枣雨季裂果的问题;安装滴灌装置,实现节水、节能、节劳、水肥一体化;所有土地全部施用农家肥(鸡粪、猪粪、羊粪、牛粪等),采用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避免农药污染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这些科学技术和管理措施除供周边农民平时参观学习外,还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南庄村周边的农民科学种田热情高涨,村民科学管护枣树的信心也重新被激发。
土地流转顺应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大量土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一改过去分散经营的传统耕作模式,加快了石楼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步伐,让人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希望”。
附件下载:
责任编辑:lls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