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滋味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 黄小希)上世纪四十年代,战火纷飞的岁月。当17岁的台湾新竹高山族少年田富达在历史裹挟中离开故乡前往大陆时,他也许不会想到,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自己将成为一个崭新国家的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真正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滋味。
“当选人大代表,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恐怕对于我们民族来说,也是第一次。”尽管已是耄耋之年,田老对往事依旧印象深刻,“1954年夏天,福建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把我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高山族的代表。”
在田富达的记忆里,高山族祖祖辈辈以打猎为主,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历史上受外来民族的侵略、压迫也比较频繁。尤其是被日本侵略占领的半个世纪里,高山族人地位低下。
“日本人把高山族赶到山里,用铁丝网隔离起来,所以这50年里我们所受的苦是很重的。”田富达说。
老人记得,自己小时候,由于日本侵略者切断了高山族与外界的物资交易,高山族人到外面买食盐、生活用品和农业工具不得不开“路条”,由日本警察批准了才能下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田富达说,全国人大代表是一层层选举出来的,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我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觉得责任很重,也感到很光荣”。
60年前,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和各地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落地生根。
肩负责任与使命,心怀喜悦与自豪,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田富达,认真倾听了毛主席的开幕词。“毛主席提出了‘四项任务’:第一是制定宪法,第二是制定各种重要法律,第三是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第四是选举国家领导人。”
田富达回忆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涵盖了我国各个民族和阶层。由于我国有50多个少数民族,各自语言不同,大会主要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配备了同声传译;对于一些来自偏远地区、完全听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代表,大会则为其配备了“一对一”翻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仅为少数民族代表服务的工作人员就有不少。”
老人还记得,大家一起庆祝了新一届政府的建立,“正好又碰上国庆节,北京当时是很热闹的,庆祝我们有了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新政府”。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感染着田富达。曾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工作的他,到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地调研,田富达真切感受到,少数民族群众在人身权利、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曾在四川甘孜参加过三个月的土改试点工作。一开始,他们那里受宗教影响很深,但经过土改,老百姓渐渐知道了自己是平等的人,应该有人的尊严。”田富达说,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劳动人民要求解放自己、改变地位、改善生活的愿望,并且这些愿望正慢慢得到实现。“看到这些,我内心非常高兴。”
作为高山族的一员,田富达曾在全国人代会上就培养高山族干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那是1956年,周恩来总理找我了解情况。他问我,高山族干部文化水平怎么样?我说,比较低。他说,得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这样,我就写了一个关于加强高山族干部学习的报告给中央统战部。后来,中央民族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培训班,培养了50多人,最后留下毕业的是36人,这批干部是很宝贵的。”老人回忆说。
从第一届全国人大到第八届全国人大,田富达亲历了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其中一件“天大的喜事”,是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台湾代表团。
“那时候,通知我参加台湾团,不是福建团了,我才知道台湾团正式成立了。”田富达说,组建台湾团,表明全国人大对台湾同胞更加重视,“作为高山族人,我感觉自己的担子更重了,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工作”。
开国大典的见证者,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跟随共和国成长的脚步,田富达的个人命运早已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老人曾无限感慨地说,日据时期我们在台湾是三等公民,日本投降后我们是二等公民。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我们哪有当家作主的“出头天”!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