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府专项督查中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
在省政府专项督查中我办反馈的问题是:“部分地方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任务重,资金缺口较大。扶贫资金管理分散,部分地区重资金争取、轻监管,少数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侵吞扶贫资金,损害群众利益。”针对这一问题,我办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抓好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扎实推进各项扶贫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全年减贫47万人口的目标任务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按照国家核定的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规模,全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329万,占农村人口总数13.6%,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今年以来,全省扶贫系统按照创新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产业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动力就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路径,扎实推进各项扶贫重点工作。今年上半年,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高出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期增幅3.6个百分点。预计前三季度,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幅有望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47万贫困人口的减贫目标任务可顺利完成。各项扶贫重点工作具体进展情况:一是扎实推进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按照示范带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考核激励和精准管理“五位一体”思路,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工程稳步向前深入开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相继落地。目前,已有包括省属企业、省内民营企业和省外知名企业在内的2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58个贫困县开工建设项目233个,涉及总投资799.23亿元。其中,以独立投资、参股投资和技术、品牌、市场合作等方式参与我省产业扶贫的省外知名企业达到近20家,项目总投资131.4亿元,占到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的六分之一。这项工程的深入推进,既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形成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又通过土地流转、吸纳打工就业、发展生产基地等多种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扎实抓好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为帮助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提高技能稳定就业增收,今年我省启动实施了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通过加大培训补助力度,创新就业培训机制,组织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方力量,瞄准农村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开展培训,帮助他们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稳定增收。目前,已有400余个培训主体对3万余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就业培训后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月均务工收入1500元以上。三是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今年我省将易地扶贫搬迁列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重要内容,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群众意愿,探索创新搬迁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和资金打捆使用,加大产业开发支持力度。截至10月底,今年新扶持10万人的易地搬迁任务,主体工程完工6.1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53%;上年扶持10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主体工程完工9.3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6%;两年搬迁任务滚动入住4.5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5.28%。四是深入推进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攻坚。近年来,我省结合贫困地区农业比较优势,围绕户均1亩设施蔬菜、人均3亩干鲜果,户均两头牛、人均10只羊的目标,采取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办法,支持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效果。今年,我省按照到村到户精准扶贫要求,进一步整合调动行业部门资源,在吕梁山片区南部的大宁、永和、汾西、隰县、吉县、石楼等6县启动实施人均三亩以上优质干鲜果的果畜结合产业开发项目,在吕梁山片区北部的兴县、临县、岚县、静乐、神池、五寨、岢岚等7县启动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和小杂粮为主的产业开发项目,在太行山片区的天镇、阳高、大同等3县启动实施人均达到一亩蔬菜的面向京津地区畜蔬结合产业开发项目,在太行山片区的五台、繁峙、广灵、灵丘、浑源等5县启动实施设施蔬菜和牛羊规模养殖为主的产业开发项目。围绕扎实推进这项工作,郭迎光副省长三次召开专题会议,逐县听取汇报,研究确定了各自产业主攻方向,明确省直相关部门配套支持政策、推进措施和工作任务。目前,各个片区产业开发方案基本完成,项目实施有序展开。五是扎实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实现贫困村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部署,今年我省在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中央25号文件关于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做到“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的要求,扩大包村增收领导干部范围,整合机关定点扶贫力量,共组织省、市、县三级1万余名包村领导、2.7万名干部组成9519支工作队深入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逐村逐户明确帮扶责任,细化落实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做到每个帮扶村都有1-2名包村增收干部,3名以上工作队员,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驻村工作队全覆盖。
二、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扶贫开发,加大扶贫开发综合投入
为切实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今年我省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今年中央安排我省财政扶贫资金13.57亿元,省级安排财政扶贫资金6.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8968万元和6182万元;二是支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开发。截止9月底,今年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完成投资148.92亿元,占到全年投资计划180亿元的82.7%。三是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扶贫开发。今年以来社会各界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产业开发、捐资助学、助孤助残等方式,捐助扶贫济困资金达到13.1亿元。四是启动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今年,在吕梁、太行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试点,每县注入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金融合作机构按照注入扶贫资金总额8倍以上放大贷款额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撬动金融资本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21县共安排1.05亿元扶贫资金,可以撬动8.4亿元银行贷款。
三、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着力解决好扶贫资金管理分散,部分地区重资金争取、轻监管的问题,今年按照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25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14]28号)关于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要求,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山西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改革意见》,目前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拟以省扶贫开发领导组名义制定出台。重点围绕深化资金分配机制、使用机制和监管机制三项改革,主要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方面是对现有资金分配方式进行改革。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财政扶贫资金正向激励作用,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考虑扶贫对象规模及比例、地方人均财力、贫困程度等因素,将资金分配与扶贫目标任务、减贫效果、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切实解决有的地方资金方面重争取、轻监管的现象。另一方面是下放项目审批权限。将项目、资金、任务、责任一并下放到县,实现权责对等。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好项目,并对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具体负责,以此调动县级政府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省市两级将工作重心从资金和项目分配转变到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上来。从2015年起,除中央和省级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外,将其他资金统一按因素法分配切块下达市县,由县(市、区)根据减贫目标和扶贫规划自主安排。
四、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及时纠正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我办高度重视扶贫资金监管,把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今年在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审计。今年配合审计部门采取交叉审计的方式对58个贫困县2013年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结余结转资金量较大等问题进行了通报,并认真组织了集中整改。截止目前,省、市两级共盘活2009年以前滞留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3亿元,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二是加强对重大项目和资金分配决策、实施、验收等各个关键环节的监督。纪检监察人员全程参与项目评审、论证等重点决策环节,严格落实公示制等有关规定,确保程序规范、高效廉洁、公平公正。三是不断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进一步形成监管合力。通过参与《政风行风热线》和群众评议等活动,近距离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对群众反映的个别市、县组织实施扶贫项目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了调查纠正,并在全省扶贫系统进行了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