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城市市区综合承载力继续增强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城市综合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约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城市综合承载力相协调,不仅关系到城市未来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城市承载力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8月6日,省统计局“2013年度山西城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有效推进,我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继续增强。
据了解,城市承载力包括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它们构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部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城市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承载力,还包括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社会资源承载力。
在“2013年度山西城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统计中,城市市区是指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县级建制城市市区,不包括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种开发区,是城市经济的空间区域。目前,山西省11个省辖市共23个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和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30%和10%,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区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集聚和带动作用。
数据显示,城市市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城市市区GDP总量5343.9亿元,占全省的42.4%;公共财政收入5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占全省的32.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8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占全省的35.3%。
城市市区是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2013年,全省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2796.4亿元,占全省的5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4.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8.8%。
城市市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13年全省城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0所;全省城市市区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534.41千册,比上年增长21.5%;医院、卫生院床位数79479张,占全省的49.3%。比上年增长4.6%。
供水、供气能力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省城市市区供水总量70516万吨,比上年增长2.9%。用水人口867.2万人,比上年增长2.5%;年末排水管道长度5519公里,供气总量249777万立方米,用气人口751.3万人,比上年增长4.9%,占市区人口的74.7%。
道路、交通状况持续改善。2013年末,全省城市市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06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5%;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7698辆,增长4.1%,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129787.3万人次,增长3.2%。
城市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13年,全省城市市区绿地面积30480公顷,比上年增长5.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3783公顷,比上年增长4.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分析表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需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注重城市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机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确定各地城市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聚集效益和辐射效益,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大交通、管网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空间分布形态演变;加强城市减灾防灾能力,提高城市公共危机决策的管理质量及综合能力,建立健全各类预警、预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记者 潘春娟)